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這群在巴士上「衝浪」(bus-surfing)的巴西年輕人,在他們找尋剌激背後,還有其他意義嗎?

「抓緊!抓緊呀!」

在巴西北部沿海城市奧林達(Olinda)一輛急速行駛的巴士上,馬龍對著同伴大聲呼喊。當時巴士正駛過一個凸處。馬龍並不是這輛巴士的乘客,他們只是坐在車頂的巴士「衝浪」者(bus-surfer)

在這個炎熱的下午,「衝浪狂人」(Loucos Do Surf,簡稱LSD)的朋友們,穿著沙灘褲,「人字拖」和鴨舌帽,坐著車頂或拉著窗邊的扶手、凌空懸掛在巴士的窗框上,乘著免費「便車」在街道上穿梭。

「衝浪狂人」由一位年輕人馬龍∙達施華∙桑托斯(Marlon da Silva Santos)發起,當時他只有16歲,及後更被稱為「衝浪之王」。不過馬龍在2018年被槍殺。據說他的葬禮,有近千人出席。

據巴西全國統計學會(National Statistics of Geographic Institute,簡稱IBGE)估計,本年第一季國內失業率為14.7%,而18至24歲的青少年失業率則為 29.8%。在2021年第四季,該國失學和失業的青年人(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簡稱NEETS),比率達29,33%,數目達1,100百萬,比葡萄牙全國人口還高。

據悉,巴士「衝浪」發源於1990年代。在當時人口稠密的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和聖保羅(São Paulo)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十分擠迫,於是一些往返市區和市郊的人於是爬到火車和巴士頂,後來警方干涉才日漸減少。後來,在其他城市亦有人仿傚。

有些巴士司機會對車頂的「衝浪者」警告。有衝浪者說:「有些巴士司機會將巴士停下,著他們下車,甚至挑架打。不過大部分司機只會如常行駛。」

在巴士上「衝浪」除了要小心提防失足墮下,還要留意架空的電線。當有警察路過時,他們會平躺著以躲避警察。

一位「衝浪」者盧斯亞諾(Luciano Schmitt)說,他們僅僅是在追求刺激。其他人則說這是一種抗議的形式。他們這樣做是因為缺乏文化活動和休閑場所。另一些人則將這項活動作為抗議公共交通價格的一種形式——更廣泛地說,是抗議對數百萬在社會邊緣掙扎的年輕人施加的困難和經濟限制。

盧斯亞諾說,其實他們更喜歡到海灘上滑浪。

其他國家間中也有年輕人在巴士上「衝浪」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