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年銷6,000萬份 壽司成為美國主流飲食

住在美國亞里桑那州皮奧里亞(Peoria)黛萊西亞(Delexia Powell)是一間市場推廣公司的總監。她每星期都會去克羅格(Kroger)超級市場選購壽司,那裡出售的加州卷和炸蝦手卷不過是6至10美元一份。她認為,質素比得上壽司店,但價錢便宜得多。

黛萊西亞五年前開始常吃壽司,她發覺現時的壽司質素較過往改進了。她說:「以前的魚肉質軟腍,飯也很黏。」

在美國,愈來愈多顧客選購壽司。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ircana的資料,自2020年首季至今年首季,美國零售壽司的數量增加了53.7%,每年達6,560萬份,總值增加了73.5%,達6億美元。有估計說,美國人每吃五份外賣餐食,就有接近一份是盒裝壽司。

美國超級市場集團克羅格一名發言人表示,該集團去年共售出約4,370萬份壽司。此外,在餐廳用膳或外賣也有238萬多客壽司。壽司可說已成為美國人的主流食品。

令壽司在美國走紅的可以說是克羅格集團,該集團旗下有Ralphs、 Smith's 和Harris Teeter等多間連鎖超級市場,在全國35個州有分店2,700間,每周售出超過100萬份盒裝壽司,是集團發展最迅速的部門。由於壽司熱賣,其他美國超市也加入壽司大戰,包括艾伯森(Albertsons)和電子商貿巨頭亞馬遜旗下的「全食」(Whole Foods Market)等,都紛紛推出壽司。

住在喬治亞州迪開特(Decatur)的達瑞斯(Darius Robinson)也愛吃壽司,但居處附近沒有壽司店。今年6月,他在一個外賣應用程式看到克羅格的廣告,於是訂購了一份壽司。他表示,當時未抱有甚麼期望,但一試之下,發覺味道遠勝預期,尤其喜歡它的醬料。他說會以後多訂購外賣壽司。

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日本史教授艾力‧拉斯(Eric Rath)認為,壽司的發源地不是日本,而是東南亞一帶,當地人將魚鮮放在加入鹽和醋的米飯上發酵,以保持新鮮。公元9世紀,日本開始有人以類似方式為朝廷供應魚鮮,不過當時那些米飯只用作發酵,並不會食用。到16世紀江戶幕府時代,開始有多種壽司出現。19世紀,壽司開始在日本作為街頭食品出售,商販在米飯上放一片魚,再握成球狀,成為「握壽司」。

壽司在20世紀初期已傳入美國,但二次大戰時國內出現反日情緒,到戰後日式餐飲重新起步。1960年代中,日本食品入口商金井紀年在洛杉磯的「小東京」區開設首間壽司吧川福餐廚,獲視為美國壽司店的鼻祖。

由於時令的吞拿魚並不常有供應,食品集團東京會館(Tokyo Kaikan)的主廚真下一郎用牛油果、蟹肉、青瓜加入蛋黃醬,成為美式壽司加州卷。此後,日本餐館的數量大幅增加,到1980年代末,壽司已經成為普及食品,目前全美國的壽司店達19,600間。

克羅格在1991年開始出售盒裝壽司。除了加州卷,該公司還用新鮮食材製作多款美式壽司,例如切碎生吞拿魚的壽司卷,以及稱為「長毛狗」(Shaggy Dog Roll)的炸蝦天婦羅壽司,在加州出售的壽司,還會配以芒果醬和麻辣醬(Tajin)等。

為了鞏固市場,克羅格每年都會邀請供應商到辛辛那提的總部,進行「壽司腦力激盪」會議。去年,公司構思了以「脆感」、「辣味」為主題的盒裝壽司組合。集團總市場和行銷總裁史都華‧艾特肯(Stuart Aitken)說:「我希望顧客一想到壽司,就會想到克羅格。」

2014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東京一間壽司店用餐。

新世代的美國人自小就習慣吃各種菜式,並將這種飲食習慣傳承給下一代。例如,現在一些美國孩童的午餐盒裡,已經開始出現壽司,不再是傳統的三文治和果汁,也有人視之為健康飲食。

克羅格鮮食部副總裁丹‧迪拉洛沙(Dan De La Rosa)說:「『嬰兒潮』世代的子女自小已吃壽司和剌身,就像上一代吃意大利菜和墨西哥菜一樣。」他認為,當他們成為父母,壽司就會成為家中的常見餐食。

有經營傳統壽司店的師傅並不視盒裝壽司為威脅。在德克薩斯州首府奥斯汀的關口達也曾經在紐約著名壽司店工作,夫婦後來移居德州,2022年開設了一家正宗的江戶前壽司店,全店只有10個座位,每位顧客餐費約185美元。關口形容超級市場如迴轉壽司店並非競爭,他說:「最好人人都愛吃壽司。」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