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邊廂有人擔心科技失控,威脅人類,喊停人工智能(AI)系統開發,這邊廂有創科企業家嘗試應用AI解決疾病診治、社會不公義和人力資源錯配等社會問題,務求發揮創新科技的力量,改善大眾生活。
獲評為「福布斯30歲以下精英」的企業家Michael Matias在他主持的網上訪談節目《20 Minute Leaders》中,介紹了七間科技企業如何善用AI改善公共衛生,以及協助機構在對抗氣候變化和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作出更明智的決策。
1. NeuraLight:用智能攝影機治療神經系統疾病
NeuraLight.ai創辦人兼CEO 彼克史東(Micha Breakstone)的祖父患有腦退化症,無法記得妻子已去世,Micha和家人每次提醒祖父「祖母已不在人世」,就令他傷心一次,Micha十分無奈和痛心,想在這方面做點事。Micha想到要有效對治腦退化症,必需精準地測量病情的變化,奈何醫學上尚未有客觀和準確的方法,以至有誤診和未能對症下藥的問題。。
他成立的初創企業,用人工智能攝影機拍攝人的眼球活動狀況。有超過750篇文獻證明人類在運算或回憶時,眼球的細微活動模式能夠反映大腦相關區域的狀況,我們可以藉此診斷柏金遜症、腦退化和失智等神經疾病。全球有逾10億人患有神經病變,NeuraLight的目標是支援相關藥物的研發工作,以及為病人提供精準醫療。
2. Theator:提高手術成功率
Theator創辦人之一胡夫(Tamir Wolf)是醫生,目睹兩個需要接受腫瘤切除手術的病人,一個在手術後很快出院回家,另一人卻要留醫七天,折騰一番。這驅使他思考:怎樣可以減少手術質素的差異和避免失誤?
他與精於電腦視像科技的艾素文(Dotan Esselman)共同創立了Theator。他們攝錄外科醫生進行手術的過程,然後用電腦和人工智能技術找出做得好的手術和有失誤的手術片段。該公司的目標顧客是外科醫生,提供的產品是每種手術的關鍵時刻片段。醫生觀看這些精華片段,有如運動員重溫入球、搶攻的片段,藉此作賽後檢討,從中汲取經驗;片段亦可作教材之用。Theator現正制訂手術最佳行事方式指引,以供醫生參考和持續學習,更長遠的目標是推出智能手術指導系統,輔助醫生或機械人進行手術。
3. Retrain:支援大機構人盡其才
自動化、科技進步和新冠肺炎等因素造成職場上的技能供求差距擴大。Retrain是以大型機構為對象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在其人工智能平台上,機構可分析員工擁有的技能,與招聘崗位實際所需的條件有何差距,從而安排在職培訓或調配。平台的操作原理是將機構的工作崗位分拆為任務清單,以及每項任務所需的技能清單。平台的資料庫載有超過5萬種技能。
該公司的CEO大衛(Shay David)博士指出,處身數碼化世代,醫療、百貨公司、時裝等各行各業的大企業的營運模式都經歷巨大轉變,新的職位出現,而一些原有職位被淘汰。Retrain系統可以協助企業管理層了解哪些員工可以轉投新職位,哪些員工需要培訓,更讓企業節省招募的時間,又可減少員工流失,增加員工歸屬感和提升員工技能。
4. Kando:分析污水以改進公眾健康
Kando在新冠疫症期間負責監測以色列的污水。公司更遠大的使命是分析污水,從而偵測傳染病病毒和危害人體健康的污染物,及早應對和控制,以遏止傳染病和改善人類的健康和環境。
該公司的CEO高法畢(Ari Goldfarb)曾經在以色列的環境部擔任顧問和領導多個環保項目。他解釋,Kando的系統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可提供有關污水的實時分析數據,包括污水渠內的影像,以追蹤病毒和污染物的源頭(例如某工廠的生產程序排出污染物),讓公共衛生部門和相關的污水處理營運商得知如何改善。
5. Immunai:研發藥物的GPS
生物醫學科技公司Immunai的創辦人胡洛茨(Luis Voloch)和索羅曼(Noam Solomon)分別是美國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電子計算和數學博士。兩人都有家人因患癌而逝世,深知抗癌之苦,而抗癌藥物一般需要很長時間研發,成本高昂,他們希望用自己在機器學習和大數據方面的專業知識改善癌症治療。
Immunai的醫學理論基礎是另外兩位創辦人薩巴菲(Ansu Satpathy)和華爾士(Danny Wells)提出的單細胞免疫療法。胡洛茨表示:「研製免疫學藥物所涉及的科技其實不高,我們相信引入工程學和電腦模型,可以改進藥物開發的效率。」
Immunai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臨床單細胞免疫資料庫,利用單細胞的基因分析和機器學習技術,在用藥的早期階段就能找出研發中的藥物能否有效調節人類免疫系統。胡洛茨指:「反應良好的藥物,可以加快臨床測試步伐;反應不理想的,可以及早剎停,節省時間和金錢。」
這家獨角獸初創公司成立短短四年,規模便增長了三倍,公司市值達12億美元。目前與30多間Fortune100藥業公司以及哈佛大學和史丹福大學合作。胡洛茨不諱言:「在生物學和藥物研發方面應用人工智能的風潮過熱了,說AI可以治癌,那實在是濫用了AI這個名詞。如果要為公司改名,我會拿掉AI這兩個字。我們不想單純為賺錢和提高市值而工作,希望能為病人帶來成本較低而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6. Tomorrow:用天氣情報協助政府和企業決策
Tomorrow的CEO Shimon Elkabetz是退役以色列空軍,在服役期間曾多次遇上異常天氣變化,死裡逃生,因此他深明掌握天氣變化的重要性。眼見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帶來愈來愈多嚴重的人命和經濟損失,他發現商機。
Tomorrow開發了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的天氣情報生成平台,提供精準至每分鐘更新和近至500米範圍的天氣預報,除了氣溫、濕度、降雨量等,還包括空氣質素、洪水、火災、閃電、泥土濕度、日照,以至空氣中的花粉等。這些天氣情報都以簡單的圖表表達。
調查結果顯示,天氣因素是CEO最關注的業務第五大威脅,九成受訪企業表示無法理解天氣數據對他們的意義。該公司的宗旨是協助各國政府和企業提升對氣候危機風險管理的能力,而天氣情報的應用範圍廣泛,例如航空公司取消航班、物流公司的服務調整、採礦和建築的進度、保險公司的預算規劃和糧食供應的決策等。
7. Darrow:在資訊大海中順藤摸瓜,伸張公義
「每一宗不公義的事情,都有其數據足跡,我們利用科技追溯出來,以法律行動訴諸公義。」AI法律科技初創企業Darrow的聯合創辦人Ben Artzi 和Elad Spiegelman大學時代是法律系同學,一同在以色列最高法院當實習生。他們的抱負是在法庭處理更多有違公義而損害民眾權益的個案。Darrow的人工智能系統能夠在互聯網上搜尋有違公眾利益的涉嫌違法個案,由消費者權益、個人私隱、空氣污染、資料外泄,以至不良藥物,用戶(律師事務所)可以從中找出符合提出集體訴訟條件的個案。系統還可提供相關案件的策略和財務規劃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