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越夜越熱──熱島效應令亞洲城市晚間更炎熱,專家認為產生了一種「氣候種族隔離」(climate apartheid)現象⋯⋯

65歲的巴瑟(Prasert Saisamphan)住在曼谷市中心的空旺區,四周雖樹木成蔭,卻並無抵消夜間的酷熱天氣。他說:「回想我20歲時,附近住宅大廈還未建成,天氣清涼怡人,晚上只要開一把風扇就夠,人們也無須裝設冷氣機。現時,我覺得連呼吸也很困難。」

巴瑟的鄰居朱萊立(Jurairat Kruephimai)說:「天氣實在太熱,電費支出大幅增加。我覺得今年比往年還熱,於是我在屋頂裝了花灑,還要不斷灑水。」

空旺是曼谷的低收入社區,冷氣對大部分人來說,可算是奢侈。朱萊立說,這裏的路旁雖然種滿了樹木、香草和各種植物,卻無濟於事,她說:「三合土建築吸收了熱力,人們只有靠風扇消暑。」

今年全球各地都能感受到極端高溫的威力,甚至太陽下山後溫度還是不減。科學家表示,這種一整天都沒有降溫的天氣會愈來愈普遍,增加了人類健康的風險,例如中暑。

華盛頓大學全球衞生敎授基士提‧伊比(Kristie Ebi)說:「熱夜令人身體無法降溫,增加了皮膚暴露於高溫下的時間,對人們和環境的影響尤其嚴重。」

亞洲多個大城市,包括曼谷、香港和新加坡等,均面對同樣的問題:大城市過度發展、缺乏綠化地帶和空氣不流通。泰國農業大學(Kasetsart University)建築系講師悉齊‧阿里夫維多多(Sigit Dwiananto Arifwidodo)由2012年開始研究曼谷的熱島現象,他說:「在2018年,整個曼谷都是『熱點』。」

新加坡管理大學(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的科技和社會副教授周祥龍說:「城市的密度增加,建築物只有向高空發展,以容納更多人口,結果產生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簡稱UHI),導致晚上氣溫增加。」周祥龍指出,熱島效應可令溫度增加攝氏7度。

學者建議一些減少熱島效應的方法,例如在城市規劃、增加市區的綠化地帶和在大廈的頂層設花園等,但在一些城市難以實行。周祥龍只寄望在首都以外的第二線城市可以實施這些措施,以減少熱島效應。

城市夜熱的情況,更加反映了人口的貧窮差距。聯合國人員去年發表《極端貧窮和人權問題特別報告》(Report of the Special Rapporteur on extreme poverty and human)指出,全球正朝向「氣候種族隔離」(climate apartheid)的方向進發。聯合國極端貧窮和人權問題特別報告員艾斯頓(Philip Alston)在報告指出:「富有的人可以用錢緩解酷熱的影響,但是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卻只能忍受這些痛苦。」

現時城市居民都依靠冷氣熬過熱夜的問題,但那些買不起冷氣和負擔不起電費的市民卻只能繼續忍受炎熱。周祥龍說:「幻想一下夜間的氣溫由攝氏25度上升至27度,人們只能依賴冷氣;又再想想那些低收入國家的人們,他們的情況會會更差。」

泰國農業大學副教授阿里夫維多多說:「當人們使用冷氣,實際是令室外更炎熱,令周圍微氣候(microclimate)的溫度上升,結果增加了能源的消耗,也增加了社群不公平的現象。」

阿里夫維多多說:「使用冷氣去解決炎熱的問題,有如一個肥胖的人不控制飲食,只去買一條更大的褲子。」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