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日本空中掛滿電纜 當局推動地底化,但數目年年增加

走到日本街頭,只要抬頭上望,不難見到空中滿佈架空電纜,由一支一支電線桿連接,在樓宇間縱橫交錯。日本動畫中,背景也經常出現畫得精緻細膩的電線桿,成為為具日本特色的風景,因此日本有「電線桿大國」的稱號。

現在全球現代化的大城市,幾乎全部電纜都是敷設在地底的,但在日本,連最先進的東京都,到2020年底,也只有10%電線敷設在地底;有約四成都道府縣,鋪設在地下的電纜甚至不到1%,只在主要馬路等地方才鋪設在地底。

2020年,日本的電線總長度約為138萬公里,其中約130萬公里是外露的,由大約 3,600 萬根電線桿連接。這些電線桿也可細分成三種,分別是電力桿、電訊桿和兩者兼用的共用桿),其中三分之二,約 2,200萬支為輸電的電力桿。

自1986年以來,日本國土交通省一直在推動取消電線桿,但數據顯示,電線桿數量不減反增,光是2021年一年內,共拆除了20.5萬支電線桿,但就新增了25.3萬支,相對增加了約4.8萬支。新增的電線桿主要為新建房屋供電之用。

事實上,日本在建設城市時,原本計劃將電纜鋪在地底,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急於重建,於是採用便宜、可快速裝置的電線桿,造成各大都市隨處可見電線桿的現狀。在196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每年新增電線桿多達50萬支,但從80年代開始,這個數字下降到20萬支。2000年以來,這個數字雖然大幅下降到10萬支左右,但到2018年前,增幅仍然維持在7萬支左右。

電線桿另外一個好處是便於維修和保養,電纜若敷設在地底,一旦發生故障或損壞,不易察覺,也要花較多時間修復,但如果電纜設在上空,就較容易保護;加上日本地震頻仍,地底電纜經常遭到破壞,維修成本極高。

但另一方面,電線桿暴露在街道上,容易受到風吹雨打,碰上風災時更顯脆弱。日本近年來災害頻仍,增加了停電時間。2019年9月,颱風法西吹襲千葉縣,吹倒了許多輸電線和電線桿,供電系統嚴重受損,令包括東京首都圈內的93萬個用戶大停電;更嚴重的例子還有發生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規模7.3級的地震造成6,434人罹難,更有8,000多支電線桿倒塌,阻礙了救援工作。2011年的「3.11地震」,有5.6萬支電線桿被毀。

為防災、安全及維護景觀,日本國土交通省2021年宣布,要在2025年前減少4,000公里的架空電纜,但相對於達130萬公里的電線網絡,這個目標似乎微不足道。

負責相關業務的人士說,無法推動電纜「地底化」可能跟成本及道路狹窄有關。

電纜地底化每公里要花逾5億日圓,也必須拓寬人行道。日本的馬路及人行道一般較為狹窄,施工不易,還要花不少時間徵收私有地。此外,拆除電線桿涉及電力公司、通訊公司等各式各樣企業與民間團體,協調過程相當複雜。

有趣的是,就在官方推動拆除電線桿的同時,日本也出現一批擁護電線桿的「粉絲」。

其中一位「電線愛好者」是女演員石山蓮華,她說:「電線看起來就像生物般有趣,是城市的血管和神經!」她從唸小學開始就被電線吸引,甚至有日本電線工業協會的「電線大使」頭銜,不過這個組織鮮為人知。

石山蓮華在去年12月出版了《電線的戀人》一書,書中有很多電線的照片和畫作,講述了她對城市景觀的感受。

在石山蓮華眼中,電線桿與電線象徵了城市的成長,可以看到電線桿上貼上了廣告傳單或被塗鴉,而且電線的安裝方式也可看出技術人員的技術與個性。她說:「看上去像沒有生命的物體,實際上卻讓人感到有人氣。」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