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戰火摧殘民居 烏克蘭房屋特別「命硬」 修補可還原

在烏克蘭被炮火轟爛的樓房隨處可見。 圖片來源: WZMH Architect

經歷戰火後,烏克蘭多處地方的民房被炮彈轟毁。建築師發現,烏克蘭與俄羅斯接壤地區的民居特別「命硬」──混凝土蓋建的樓宇即使部分被摧殘,也可以修補,還原為安居之所。一支由加拿大和烏克蘭兩地建築師組成的專業隊伍,正為烏克蘭規劃大規模的樓房修補,以省時間和低成本的方式回應烏克蘭人的居住需要。

計劃的核心概念是由多倫多WZMH Architects引進的Speedstac模組建屋法。他們將民房受損的部分拆除,然後嵌入全新的單位,如同砌積木一樣,令房屋不致倒塌。負責這項目的總建築師Zenon Radewych指出,由於戰區受摧毀的樓房面積相當廣泛,修補是比較符合經濟原則的重建方式。如果將殘破的房屋拆掉,然後再蓋建新的,需要耗用大量時間和金錢。

嵌入模組後的樓房。 圖片來源: WZMH Architect

「拼入組件以修補樓宇的殘缺,比想像中簡單,因為烏克蘭人講求實際,他們的民房大多採用通用的設計,結構和外觀大同小異,所以大規模地修補來得可行。」 Radewych說這種在二次大戰後建造的房屋在東歐非常普遍,三或四層,模板式建造,不同地區的樓宇也幾乎一式一樣。

修補房屋的主意來自幾位在戰事爆發後移居到加拿大的烏克蘭建築師。構思中,當工程人員把損毁部分拿走後,建築物需要加固,以穩定結構,然後用吊臂從高空將新的組件嵌入建築物,活像「俄羅斯方塊」遊戲一樣。組件都是在烏克蘭當地度身製造,建材為混凝土。每個模組都是獨立設計的,牆身內置水電供應接駁位,嵌入後即可接連大廈的電力和食水供應系統,居民可即時享用水電。

建築師用軟件模擬出經修補後的樓宇,外觀看起來跟新蓋的建築物一樣。 圖片來源: WZMH Architect

團隊現正物色合適的地點進行試驗,並將會用航拍和光學雷達掃描,為破損房屋製作詳細的3D模型,以評估結構的局限和審視不同的維度。在混凝土樓宇加建更多樓層是他們會探討的其中一個題目,因為預計有個別建築物無法修補要拆掉,這種情況無疑會削弱現存的建築群密度。

圖片來源: WZMH Architect

Radewych 期望,在未來六個內與烏克蘭當地的合作夥伴完成模組式修補房屋的試驗,然後著手規劃,大約一年後在局勢相對平穩的地區開始生產模組和展開修補工程。他表示:「這絕不是協助烏克蘭復元的單一解決方案,不過提案愈多就愈好,重建工作可不是一蹴而成的,估計要上十年。」

模組屋不是長遠之計

自俄羅斯於2月入侵,烏克蘭迄今有700多萬人流離失所,基礎設施的直接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數以萬計的人逃難到接近波蘭邊境的西部城市利沃夫(Lviv),該市的住屋供不應求,不少人只能棲身於學校和戲院等地方。當地政府獲波蘭政府捐助,設置類似集裝箱(或稱貨櫃)的預製模組式平房,以應付緊急的住屋需求,雖然要多個入住家庭共用廚廁和洗衣房,但入住者都表示有了安身之所,感覺生活安穩得多。這種面積為130平方呎的平房,造價每平方米800美元,每間內置四個床位和基本家具。

圖片來源: Ashley Westerman/The World

不過,關注烏克蘭流離失所問題的非牟利組織CEDOS指,這種塑料造的平房並非理想的住屋解決方案,入住的家庭不論家庭成員或寵物數目多少,都獲配置同樣面積的單位,而且這種房屋的保暖設施能不能經得起嚴冬的考驗亦成疑問。

早前烏克蘭總理什米加爾表示,該國的重建計劃需要大約7,500億美元。資金理應由俄羅斯承擔,以及用俄國寡頭企業被沒收的資產抵償。烏克蘭的重建計劃可分為三個階段,首階段是修建民眾日常生活必需的重要設施,例如供水系統。第二階段是興建臨時房屋、醫院和學校等,而第三階段屬長遠的重整計劃。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