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四位新加坡媽媽痛失愛子後成立關注自殺團體。當地年輕人面對的壓力和抑鬱,也值得各地父母借鑑

Evan Low

Zen Dylan Koh,他的人生永遠停留在17歲零11個月…
Mitch Ang,17歲前一個月因憂鬱症選擇告別世界…
Josh Issac Ng,20歲時離開了這個世界…
Evan Low,家中的老大,在11歲的時候過世。

四位新加坡年輕人,分別在2017和2018年間自尋短見,年紀最輕的只有11歲。這群孩子的母親組成了一個互助組織「請留下來」(PleaseStay. Movement),定期聚會,互相分享和扶持,更倡議社會正視憂鬱症和自殺的問題。

Evan Low(劉晉瑋)是家中長子,有三位弟妹。2017年11月有一天,他騙母親說當天不用上學。劉媽媽不相信,說兒子撒謊。不料Evan趁母親替最年幼的妹妹梳理頭髮之際衝出家門,從16樓躍下,當場死亡。

劉媽媽(Doreen,右二)和相同經歷的母親組成PleaseStay.

劉媽媽憶述,Evan年幼時,總是笑嘻嘻的,不愛哭鬧。2015年,她們一家曾移居澳洲。一年後遷回新加坡後,Evan開始出現抑鬱症狀,當時劉媽媽以為兒子未能適應環境的轉變,便帶他往看心理醫生和服用抗憂鬱藥物。

五個月後,Evan自殺身亡。他死後,劉媽媽在兒子的臉書上讀到他朋友的留言,說:「我看到你因成績而哭時,我應該察覺到你有點不對勁。」Evan因為數學科成績不佳,因而害怕上數學科,他曾與妹妹分享,但又告訴妹妹不要讓父母知道。

劉媽媽說:「家人一直以為沒有在學業上給予Evan很大壓力,但他卻感受到來自同儕的壓力,覺得自己不及同學。他也許曾被同學嘲笑和欺凌,但都沒有告訴我們。」

Jenny和兒子Josh

事後,劉媽媽和四位有相同經歷的母親,成立了新加坡首個自殺者母親的團體「請留下來」,希望能喚起大眾對於憂鬱症以及青少年自殺問題的關注,他們倡議政府制定防止自殺和精神健康的策略。

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問題,近年引起新加坡社會的關注。根據新加坡政府公布的數字,2019年共有400人自殺身亡,人數連續第3年上升。其中20至29歲的年輕人佔71人,年齡10至19歲的佔23人。總計10至29歲的青少年人佔近25%。

更令人憂慮的,是年輕人遇上情緒問題不願求助。新加坡援人協會(Samaritans of Singapore, 簡稱SOS)今年8月初發表的一項調查報告,共訪問2,497名受訪者,其中580位是20至29歲的年輕人,有三分之一表示,即使情緒極度困擾,也不會考慮尋求他人幫助。

Elaine的兒子在18歲生日的一個前墮樓身亡

劉媽媽說:「新加坡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對男孩子的壓力尤其大。他們會覺得對人表示『我情緒低落,我不開心』是軟弱的表現。加上在亞洲文化普遍要求男孩子要堅強,要負擔家庭。」

「請留下來」另一位發起人Elaine說:「兒子死後,他一些表兄弟跟我分享他們面對同樣的問題。但很多家庭因為受不了負面的標籤,拒絕承認子女的情緒問題。這些話題成為家庭的禁忌,令人不積極尋求協助。」

劉媽媽又說:「我希望向孩子說: 有問題並不是問題,成長並不容易,時刻會遇上新的挑戰,孩子你可以慢慢長大,不用心急。幾十年後,當你們回望過去,當能對自己說,我很高興能活下來,不但為了自己,也為了自己所愛的人。」

她又說:「社會也應提醒父母,要教導子女學會接納其他的小朋友。」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