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有些人家中的雜物堆積如山,總推說將來可能有用,他們可能已患上一種「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

住在德國的米凱拉(Michaela)在事業上可說頗有成就。她今年48歲,已婚,是一位法律學者,專研刑事法和社會法,經常獲邀到不同的團體演講,也有不少團體邀請她加入董事會。然而,她有一些偏執的行為,其中一項是儲存舊物。

米凱拉儲存的物件,包括零錢、購物單據、過期的文章。米凱拉也喜歡儲存報紙,她每次跟丈夫到外地度假,回來後都會積存一些當地的報紙,但經常捨不得丟掉。

201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VV; DSM -5),已將「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定義為需要治療的心理症狀。

根據美國的研究,全美國有6%人口是囤積症患者,總人數超過1,900萬;在新加坡,估計每50個人之中就有一位是「囤積症」患者;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2018年估計,全英約有2至5%的人是囤積者,數目約有132萬。

囤積症或儲物症是一種強迫症行為,患者會過度性地購買或收集物件,即使是不值錢、有危險性或不衛生的物品。有的囤積者會以「收藏」、「紀念」之名,不願意丟掉物品。例如他們可能會說:「這是祖母當年用過的衣車,樣子很復古,現在找不到了,想留著紀念。」接著在家裏找一個角落擺放。

強迫性囤積病患者所聚集的物件可能會干擾或損害到患者及其身邊的人生活上的流動性和基本活動,例如廚房、浴室和洗手間都放了物品,以至無法煮食,打掃,洗澡及睡覺等。過量物品也會容易佔上塵埃、讓霉菌、昆蟲和老鼠滋生等。

美國焦慮及抑鬱症協會(Anxiety and Depress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指出,有些人儲物,以助他們記憶。該會指出,「人們覺得一件物品能喚回他們的記憶,倘失去了這件物品,就不會記起一個很重要的人和一件重要的事。也有些人根本不知道如何處理某些物品,於是先將它們儲存起來。」

念舊或有感情的人和囤積症也有分別,重感情的人通常只會保留幾件與某些往事有關的物品,但患有囤積症的人則儲存一些價值很低甚至沒有價值的物品,他們會說這些物品將來可能會有用,例如報紙、廁紙以及發黃了的照片。近年也有人儲存大量數據如電子郵件和文件檔等。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大衞‧托林(David F. Tolin)研究指,「囤積症」通常與其他精神症狀有關。他在《埋藏寶庫》(Buried in Treasure)一書中分析,囤積者想積存的不是物品本身,其實是「物品牽扯的感情故事」。

米凱拉除了囤積物品外,也出現強迫症的症狀。她自少習慣將東西擺放在同一位置;每晚就寐前,必定要檢查家中的爐具、雪櫃和大門等是否已關上。米凱拉強迫症其中一個成因,是在16歲時遇上的一件往事。當時一位比她年長12年的嫂嫂因病身故。嫂嫂死前一星期,米凱拉夢見她在一個墳墓後面,無法出來,因此米凱拉對嫂嫂之死非常自責,認為這是她的錯。自此她很怕犯錯,於是經常要再三檢查自己有沒有錯失。

幸好米凱拉遇上一位她信賴的治療師,協助她面對自己的問題的根源。對於其他「囤積症」患者,第一步是承認自己的反常行為,和有心理準備接受治療。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