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他們為自己製作棺木,而且還有不少得著:新西蘭的棺木作坊為甚麼受到歡迎?

Coffin-Clubs_8

在新西蘭北島中部的城市羅托路亞的一間工場,收音機播著1970年代的流行歌, 夾雜著鋸木聲,木屑飛揚。工場的停車場排放了五至六具棺木,有的油上了綠悠悠的樹木,另一個畫上了幾隻卡通小雞,更有一個是貼滿了報紙的體育新聞剪報。

這幢樓宇不是長生店,而是「棺木作坊」(Coffin Club)的總部。每星期三,十多位會員聚集在這裏,製作自己的棺木。

羅托路亞距離全國人口最多的城市奧克蘭三小時車程,位處是一個火山湖畔,經常噴出帶有琉味的氣體,去年11月該國發生7.8級大地震,地下水由湖底噴發,該市亦遭受破壞,包括歷史悠久的博物館,居民無不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Coffin-Clubs_1

棺木作坊這個新興的會社,由曾任職紓緩護理服務的護士姬蒂.威廉士(Kate Williams)於2010年創辦。多年前,她在「第三齡學苑」一次聚會上忽發奇想,提出了這個意念,不料會後有多位與會者與她討論,姬蒂發覺這個意念也不是空中樓閣,是可以付諸實行的。

她說:「我見過很多人過世,但他們的葬禮往往與他們的一生似乎全無關係,你無法在葬禮中知道離世者的過去,他們的悲與喜。我深深感到,每個人完成人生旅程時,應有一個為他而設的告別儀式。」

姬蒂最初也是茫無頭緒,她沒有工具,也沒有義工協助,更對做棺木一竅不通。不過後來有一群內行人加入,這個會所慢慢成形,及後找到面積較大的會址,可以容納日漸增加的會員。

Coffin-Clubs_3

現時,新西蘭已有十多個不同的「棺材作坊」,英國及意大利亦有人聯絡姬蒂,探討如何設立類似的會所。

40歲的達沃是一位廚師,育有兩位女兒,他兒時的夢想是成為一級方程式的車手,但他一生連一部小型賽車都無法擁有。達沃不幸確診患上末期癌疾,於是他將棺木油上迷彩顏色,裝上軚盤、四條黑色車胎及銀色的輪圈,車牌寫上了他的名字,兩旁有「43」的號碼。

姬蒂說:「他將心願畫下來,後來他的病情轉壞,我們幾個人合力為他完成。大家都很滿意,真的很棒!」

Coffin-Clubs_11

今年77歲的珍納的丈夫及女兒在兩年內先後離世,心想也在世不久了。去年她首次來到,也幾乎給嚇壞了,她說:「當初我真是嚇呆了,但當你著手做,將木磨滑,髹上漆油,你再不會想到死亡。我認為,直面那些無可避免的事物,是最有益的。這是一個抒發情感的過程,有助你化解一些事情。我想我已經準備好了。它就放在家中,等著我去用。」她的棺木選了銀白兩色,配以藍色的棺蓋。

「棺木作坊」不少會員及義工都是退休及喪偶的人士,製作過程讓他們維持社交生活,共同面對死亡。豪克斯灣地區「棺木作坊」主席羅杰.泰利表示:「這個組織為這些老友提供了一些有興趣的活動,亦可以讓他們達成目標。」有些人當然是來製作或修飾自已的棺木,也有些人只是來聚腳,或幫忙做些雜務,例如帶些小食來與大家分享。

自成立以來,「棺木作坊」的會員除了自行製作了棺木,也為那些夭折及流產的嬰孩製作小型棺木,他們會將一具玩具浣熊放入棺木內,捐給當地醫院的產科病房。

Coffin-Clubs_10

自行製作的棺木除了各具特色外,也為家人省回一筆購置棺木的費用。尤其是當地的毛利族人通常家庭人數較多,殯葬事宜往往對家人造成財政負擔。其中一位會員夏娃拉(Hawira)花了1,200美元為過世的母親購買棺木,但她自己製成的棺木則只花了180美元。

此外,「棺木作坊」也印製了一本小冊子,介紹如何可以籌備一個適切個人需要的葬禮。姬蒂說:「人們除了可以減少花費外,也希望有一個有創意、與別不同及切合個人需要的葬禮。」

不過最重要,還是有助大家接受死亡。前舞蹈員埃達.波恩亭(Edda Poynting)每天看著她那具別出心裁的棺木,會想到那一天會真正要用上它,但她卻不再有任何憂慮。她說:「我再不會害怕,既然你(對死亡)無能為力,就唯有安然接受了。」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