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絕跡3,000年,澳洲獨有的生物「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s)在本土重生。這種好鬥的動物為何一度消失?

刺耳尖叫、身型健碩的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更擁有一副強而有力的上下顎,澳洲人稱牠為「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s),但3,000年前,卻忽然在澳洲本土消失,現時只在外島塔斯馬尼亞(Tasmania)棲息。

保育組織「澳洲方舟」(Aussie Ark)保育組織今年5月25日宣布,7隻幼袋獾在澳洲大陸的野外誕生,令該瀕臨滅絕的物種再次繁衍。

袋獾是袋鼬目(Carnivorous marsupials)中最大的食肉動物,身型與家犬差不多,但肌肉發達,行動敏捷,也能游泳,年幼的袋獾更擅於爬樹,然而袋獾最聞名的是其有力的上下顎,能咬碎其他動物的骨頭。

此外,袋獾性情乖戾,非常暴躁,當受到威脅時,就會發出刺耳的叫聲。據說,早年由歐洲移居澳洲的人們,夜間聽到森傳來袋獾的尖叫或吼叫聲,感到毛骨聳然,誤以為是荒野中的惡魔。「塔斯曼尼亞惡魔」這名字便因此而起。

母袋獾一次可生下20至40隻幼袋獾,幼袋獾出生後三周內,會爭相跑到母親的袋中,因為母袋獾只有4個乳頭,成功去到媽媽的袋中的幼崽會留在那裡約3個月。

3,000多年前,袋獾被澳洲野犬(Dingo)獵殺而在澳洲大陸上絕跡,僅存於塔斯馬尼亞島上,亦有說法,是古早時代的獵人殺死了澳洲大陸的多數大型動物群,使袋獾沒有食物可吃,因而數量大減。

1990年代,這個物種又受到另一自然災害襲擊,一種致命的「袋獾面部腫瘤病」(devil facial tumor disease)在袋獾群中傳播,令袋獾面部與口腔內部長出腫瘤,影響袋獾正常進食,最終因飢餓死亡。據估計,塔斯馬尼亞島上野外袋獾族群數量,由15萬隻降至現時的2萬5000隻。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於2008年(IUCN)將袋獾列為「瀕危」(EN)物種。

科學家一直非常努力將牠們重新帶回澳洲大陸。去年,「澳洲方舟」開展了一個名為「惡魔回歸」(#DevilComeBack)的計劃,先後將26隻人工飼養的袋獾放歸到新南威爾士的巴靈頓野生動物保護區(Barrington Wildlife Sanctuary)一個面積4平方公里圍封地區生活。幾個月後,這個袋獾群成功繁殖下7隻幼袋獾。

「澳洲方舟」一直致力復育澳洲本土野生動物,希望回復歐洲人移居前的生態系統。該組織約10年前開始,已成功繁殖了390頭袋獾。

袋獾在維持平衡、健康的生態系統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澳洲方舟」的主席提姆∙福克納(Tim Faulkner)表示,袋獾能抑制野猫、狐狸和其他捕者的數量,避免牠們過量捕獵其他瀕危的物種。由於袋獾也食腐肉,可以防止蠅蛆在體物屍體滋生,因而扮演了大自然清道夫的角色。

福克納說: 「我們最終希望袋獾能自我調節、維持可持續的數量。但現時只是開始而已。」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