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臣服感促進情緒健康 歐美倡議「敬畏大自然步行」

你在郊遊、健行時拍攝的照片裡,佔上多少位置?研究發現,在相片中愈「渺小」的人,心理健康狀態愈好。腦神經學及心理學專家提議大家用懷著敬畏大自然的心態健行,能夠改善心情,紓減壓力和負面情緒,減少自我封閉,是長者抗衰老的良方。美國哈佛大學醫學期刊、《財富》雜誌、《紐約時報》等刊物,以至世界經濟論壇都推介這種「敬畏行」(awe walk) 。

圖片:AdobeStock
圖片:AdobeStock

早於廿多年前,就有心理學和神經學專家開始研究「敬畏」的科學,探討人類置身大自然或龐大體系裡所經驗的震懾感和臣服感對腦部有何影響。觀賞夕陽下遼闊壯麗的山脈,見證摰愛在頒獎禮上獲得榮耀而感動得眼泛淚光,都是表現敬畏之情的例子。

所謂「敬畏行」,是指懷著敬畏大自然之心步行,期間將專注力由自己轉到周邊的環境和景物,觀察和感受懾人之處,例如一邊步行,一邊欣賞各種葉子和花朵的細節,找出新意和值得讚嘆的大自然奧妙。

精神科醫學期刊《Emotion》在2020年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人類如果經常常出現臣服感或作出讚嘆,有助減壓和提升精神健康。該項研究招募60名長者每星期抽出15分鐘健行,為期八週。半數參加者隨機編入普通步行組(對照組),另一半人則為敬畏攀山組。專家先向敬畏組成員講解敬畏大自然的情感,然後請他們在步行過程中嘗試體驗敬畏的情感。

所有實驗參加者都要在步行開始、中段和結束時自拍照片,以及在每次步行前和後填寫情緒評估問卷,為自己的焦慮、抑鬱和生活滿意度評分。

研究人員分析參加者在步行過程中的自拍照,發現敬畏組在相中展露的笑容明顯較對照組的多,而且笑得更燦爛。另一項有趣的發現是,敬畏組在自拍照片中所佔的比例,變得愈來愈小,相片畫面大部分是背後的風景。

圖片:Amy Humphries/Unsplash
圖片:Amy Humphries/Unsplash

敬畏組成員在問卷調查中報稱攀山時得到的敬畏感也逐漸增多,有慈悲和感恩等情感的次數和強度,也明顯較對照組多。研究亦發現,敬畏行的好處延伸至日常生活,參加者表示平日的好心情增加,煩惱和憂慮減少。可是,兩組參加者在實驗後的焦慮、抑鬱和生活滿意度跟實驗前相若。

問卷亦邀請參加者描述步行時的所見所聞和感受。一位敬畏組成員分享;「秋色很美,在綠意盎然的樹林中看不見枯葉。雨水令地上的葉子變得濕潤,腳踏樹葉時的聲響不再清脆,地面變得軟綿綿……」

反觀對照組的參加者較著重自己。有人說攀山期間「想起下星期要去夏威夷旅行,起行前有很多東西要準備」。另一人的步行感想是:「今日天氣很好,我想登山之後去探望曾孫女。」

哈佛大學醫學院刊物亦推介「敬畏行」。
哈佛大學醫學院刊物亦推介「敬畏行」。

負責該項研究由美國加州大學神經學、精神與行為科學系助理教授維珍尼亞・史丹姆(Virginia Sturm)博士帶領。她表示,該項研究旨在找出改善長者情緒和腦部健康的方案。人類隨著年老而出現社交孤立、焦慮和悲傷,這些負面情緒都是自我中心的狀態,有損身心健康。

史丹姆博士解釋,敬畏行在於鼓勵大眾重拾兒時的好奇心,不受固有框框局限,讓正念像指南針一樣,引導自己專注當下。敬畏之情有助大家重新為自己定位,自覺是沙灘上的一粒沙,或者是浩瀚宇宙的一抹塵埃。

史丹姆表示:「我們懷著敬畏之心健行,感覺自己微不足道時,也會感受到個人與世界的關係更緊密。連結到無法即時理解的龐大體系,知道自己的渺小,那是一種完全開放自我的自由體驗,而不是試圖要自己成為甚麼模樣。」

敬畏讓人找到比自己生命更大的價值,專注在別人和其他事物上,而不是只顧自己。史丹姆總結,研究驗證了長者以敬畏自然的心態步行,可提升正面情緒,促進社交連繫,又可減少加快衰退的負面情緒。敬畏行簡單易做,而且不用花費金錢,是改善身心健康和心情的良藥。

「敬畏行」小建議*

1.選擇風景怡人的健行路線。
2.步行期間將手機設定為飛行模式,減少受騷擾的可能。
3.每星期轉換路線,保持對沿途景物有新鮮感。
4.如果不便到郊外,可選擇到公園健行。

*資料來源:世界經濟論壇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