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耶路撒冷的今天:不同宗教怎樣在不安中共存?這是一個像「黑洞」的城市?特朗普承認耶城為以國首都帶來更大的不安…

登臨耶路撒冷的橄欖山,看到不計其數的教堂尖塔、清真寺和猶太會堂的拱頂,還有令人嘆為觀止的耶路撒冷老舊城城牆和伊斯蘭最古老的宗教建築—金頂岩石寺(也稱「圓頂清真寺」)。不同宗教的會堂、神廟座落同一城中,看來和平共存。但走到地上,各種有形無形的樊籬,分隔著城內的居民。

耶路撒冷現時人口約90萬人,巴勒斯坦人佔37%,極端正統派的猶太人佔32%,其餘為世俗派(secular)猶太人及少部分基督徒。雖然以色列人居住在城西,巴勒斯坦人則聚居在城東,但他們也有比鄰而居。

今年12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不顧阿拉伯國家、土耳其甚至是歐洲盟國的擔憂,宣布美國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並下令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由現址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引發新一輪暴力衝突。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反對任何加劇以巴衝突的單邊行動,強調耶路撒冷地位問題,必須由以巴雙方根據安理會決議直接談判來解決。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特朗普的決定違背了國際法和多年來的安理會決議。

對猶太人來說,這是大衛王時代的首都。對基督徒而言,則是耶穌受難的地方。其後,耶路撒冷前後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的統治。近世紀的爭議始於1917年12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英國將領埃德蒙·艾倫比(Edmund Allenby)擊敗土耳其守軍,奪取了原本由鄂圖曼帝國控制的巴勒斯坦地區(包括現今的巴勒斯坦及以色列)、包括耶路撒冷的控制權。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票通過「以巴分治」的「兩國方案」決議案,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由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治理和猶太人治理的兩個國家,而耶路撒冷則成為由國際法管理的「獨立個體」(corpus separatum)。

1948年,以色列在英國結束託管期前夕率先宣布建國。阿拉伯國家聯盟(League of Arab States)同樣不接受分治方案,在以色列建國隔天就揭開戰幔,是為第一次阿以戰爭,以色列奪取了約旦河西岸,東耶路撒冷則被約旦佔領。

1967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重新奪回了幾乎全是巴勒斯坦人聚居的東耶路撒冷,並宣佈耶路撒冷為該國不可分割的首都。以色列此舉不被國際社會所承認。數十年來一直希望建國的巴勒斯坦人,則將東耶路撒冷視為未來的國都。

耶路撒冷的中心是舊城(Old City)區,伊斯蘭、猶太和基督3大宗教重要地點都在舊城內,內有迷宮般的窄巷和歷史建築,包括聖殿山(Temple Mount)、哭牆(Wailing Wall)及聖幕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還有圓頂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和艾格撒清真寺(al-Aqsa Mosque)兩處聖地。

自從以色列強佔耶路撒冷東城後,便在該區域建立十多個屯墾區,約20萬以色列人在當地定居,然而強佔屯墾地不被國際法律認可。分析認為,一旦美國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國都,以色列更有理由主張位於東城的屯墾區為合法主權地。

在最保守的猶太教哈雷迪(Haredim)支派教徒居住的社區,穿著傳統長外衣,戴著濶邊帽的極端猶人踏著單車往來,女士則穿著長裙,頭戴頭巾或假髮。他們開設自己的學校、商場、體育會、公園和醫院,所有學校及部分家庭仍然禁止使用手機及互聯網。

不少猶太人畢生都未曾涉足東耶路撒冷。在以色列一個文化基金會任職的娜奧美.布洛克.霍爾迪(Naomi Bloch Forti)說:「在很多以色列人心目中,東耶路撒冷就是一個黑洞,無人知道在那裏、它代表甚麼、何時出現及消失,其地位如何。只有恐懼。」

不過在舊城區,阿拉伯的市集跟猶太人社區無異,人聲繁雜,充滿生氣。商販在售賣各種物品,由草莓、手機保護殼和衞衣等。禱告完畢的人群從清真寺魚貫走出來。六十五歲的納比勒.希耶拿西(Nabil al-Hejerasi)說:「教士說,保持忍耐,不要憂慮其他人怎樣說,真理一天會顯現。」

希耶拿西是一位商人,曾在美國密蘇里居住多年,十年前遷返耶路撒冷,他說「兩方人們的生活都十分艱苦,除非能達至和平。」

分隔耶路撒冷的除了是宗教衝突,還有經濟上不平等,以色列政府只在猶太人社區投資基建。城市的面貌不斷改變,不論是新建築還是基建項目,但當地阿拉伯人稱,市內很少會見到清潔工人,垃圾箱、街燈也較少,唯有較多士兵。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