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海拔3,000公尺的印度村落 村民築冰塔解決水源問題

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山區的拉達克一些農田附近,樹立了一些猶如西藏佛塔的錐狀冰丘。

這些人造「冰佛塔」(Ice Stupas),是印度工程師蘇南・旺楚克(Sonam Wangchuk)的構想,用來儲存冰凍的水,在一年中最乾燥的時期為農作物提供水分。由於冰塔的靈感來自佛塔,因此呈獨特的圓錐體形狀,當地人也將之稱為「冰佛塔」。

達拉克位處喜馬拉雅山脈和崑崙山脈之間,海拔3,500公尺。當地受到山巒阻隔,濕潤的印度季候風無法吹達,因此降雨量很少,每年平均僅50至70 毫米,主要在6月至8月的夏季,當地有「寒冷的沙漠」之稱。

達拉克雖然地偏人稀,高原苦寒,卻是世界頂級羊绒披肩「帕什米納羊絨毛」(Pashmina,西方人稱cashmere)原料的產地,而且只有拉達克地區的昌什吉山羊(changthangi goat,或稱pashmina goats)所產的絨毛才能稱為「帕什米納羊絨毛」。當地農民也種植大麥和杏果。

當地人賴以生存的水源,主要來自鄰近山區冰河的融水,流入拉達克,形成溪流。然而,由於地面結冰及氣溫較低,農民在一年中最冷的幾個月無法種植作物。

不過,自1980年代以來,由於氣候變化,拉達克地區平均溫度上升了攝氏兩度,降雪量不穩定,冰川亦不斷後撤,甚至完全消失。在春季,當地人民都放棄畜牧和耕作,移居至首府列城(Leh)和印度其他地區另尋生計。

為解決水源短缺問題,旺楚克巧妙地將冰川融水,凝結成錐狀冰丘,為居民提供灌溉用水。

旺楚克說,2013年,他駕車經過一處河谷,發覺橋下有一堆雪,由於未有陽光照射,未有融化,形成小小的冰塔。他想到簡單的解決方法,將冰川融化的水透過人造水道引到一些地點,製成冰塔。

他組織了當地人,試驗製造人造冰塔。他們用由鐵和竹子搭成圓錐形框架,上面裝設水龍頭。冬季時,晚間溫度為攝氏零下30度,該框架噴灑的水會立即凝結,逐漸形成冰層,這個過程不斷重複,冰塔會愈聚愈高,形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冰塔,有些可達30公尺。

2015年,旺楚克為「人造冰塔」計劃籌得12.5萬美元後,在全村人幫助下,在Fiang村建立了第一座冰塔。這座冰塔高近20公尺,為當地人種植的5,000棵樹苗,提供150萬公升融水,可以由春季開始慢慢融化至5月中旬的雨季前。

其後,旺楚克在拉達克再建造了另外20座冰塔,每座高30公尺,並重新綠化這片與拉達克山麓接壤的沙漠。

旺楚克的發明也引起世界各國的興趣,例如在2018年,他獲邀請到瑞士阿爾卑斯山建造一座冰塔。

達拉克的昌什吉山羊。
達拉克的昌什吉山羊。

此外,旺楚克也夢想將冰塔變成旅遊景點,在裡面建造冰餐廳或冰酒店,他說:「對於願意花錢的人來說,這將是獨特的體驗,而且這筆錢將用於支持農民找尋水源,畢竟氣候變化無法僅靠工程來應對。」

旺楚克生於 1966 年,是機械工程師,也是拉達克喜馬拉雅替代研究所(Himalayan Institute of Alternatives, Ladakh,簡稱HIAL)所長,熱心推動教育改革和永續發展。他於1988年成立了「學生教育和文化運動」(Students’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Movement of Ladakh,簡稱 SECMOL),旨在支持拉達克兒童和青少年,並培訓遭傳統制度視為失敗的學生。創新學校的校園使用太陽能,不使用化石燃料進行烹飪、照明或取暖。今年1月,旺楚克在拉達克進行了五天絕食,呼籲關注氣候變化。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