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法國長棍麵包成為瀕危文化遺產 亟需保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最近議決,將法式長棍麵包和手藝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隨即引起法國民眾討論,如何在速食文化和烏俄戰事的衝擊下,保護正在式微的傳統手造麵包行業。

隨著大型超級市場和連鎖食品店興起,用傳統方法烘培的小麵包店正遭受淘汰。法國政府的數據顯示,在過去50年間,法國每年有400多間家庭式經營和傳統的麵包店倒閉。此外,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令麵粉價格上漲,令麵包供應商面對更大的挑戰。

根據法國麵包觀察社的資料,在法國每秒有320條長法包賣出,人均每日吃下半條,全年消耗100億條。聯合國文化部主管Audrey Azoulay說,將長法包列為文化遺產不只代表重視這種麵包,還是對手造麵包技藝的肯定,而法包也可以說是法國人的一種日常儀式。

法國政府計劃訂立手造麵包日,鼓勵民眾認識和保護這項文化遺產。

法國的全國烘培及糕餅聯合會早於 2017年推出手造麵包師傅登記制度,以防這門手藝失傳。

有巴黎麵包店店主說:「列為文化遺產幫不上甚麼忙,這個冬天我們還要捱水電費加價。」

(Michel Euler /法新社)

隨著傳統麵包店式微,市面的法包質素受到批評。今年初就有傳統麵包店和農夫公開批評連鎖超市Leclerc售賣的26吋長法包將貨就價,犠牲質素。同樣大小的法包,在傳統麵包店一般賣90仙,但超市的貨色只售三分一價錢。

何謂手造麵包,在法國是有法例定義的,要最少80克重和40厘米長,麵團在攝氏4至6度環境下發酵15至20小時。烘培業組織代表解釋,長法包有別於酸種包在於採用的酵母和麵包較輕。市面上的標準長法包長度為30吋,重250克,在 1986年前是劃一售價的。

法包的由來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原籍奧地利維也納的烘焙師August Zang在1839年發明的。他用法國蒸氣爐造出外表香脆,內裡鬆軟的鵝蛋型麵包,即今天我們吃到的硬法包。這種包後來由巴黎一間維也納人經營的麵包店傳入法國。據說Zang把包改為長棍型,是為了方便小販插在販賣車貨架。

法包至1920年代才開始在法國流行,原因是當時法國實施法例,禁止烘焙師在晚上10時至凌晨4時之間工作。這種形狀又長又幼,比較容易搓和焗好的麵包應運而生,很多店舖造這種包作為早餐食品。

法包曾經是拿破崙軍隊裡的食糧。(法新社)

另一個法包的掌故可追溯至拿破崙時代,當時軍隊裡有烘培師造法式麵包,作為士兵的糧食。由於它的形狀幼長,較容易搓揉,在戰壕搭起磚爐也可以方便快捷地焗好。歷史學家Philippe de Segur說,拿破崙在1812年領軍攻入俄羅斯期間,每日巡視焗爐,確保有香脆的法包分派到士兵手上,他又在莫斯科佔領區設立了流動的麵粉廠。

研究文化歷史的專家還有另一個關於法包由來的說法。話說1900年左右,法國人從各地到巴黎工作,不同幫派的民工時有衝突。他們都習慣隨身帶備小刀,一來防衛,二來可切麵包。當時有麵包店推出長條形的麵包,讓人可以用手撕開食用,減少刀光劍影。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包更為普及,成為法國人引以為豪的文化身份象徵。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