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巴基斯坦弄蛇技藝源遠流長 面對社會變遷日漸式微

在巴基斯坦卡拉奇的一處海灘,「弄蛇人」(snake charmer)簡索‧喬吉(Khanso Jogi)吹起清脆響亮的蛇笛,一條蛇從竹簍裡伸出頭來,隨著音樂起舞,期間一些觀眾會投錢打賞。

簡索是喬吉族人,以弄蛇為業,每日都到那裡賣藝,他說:「我們弄蛇只是為賺一點錢,大家都喜歡看,但也有些人叫我們不要再幹了。」

簡索來自該國南部的信德省(Sindh)。在當地聚居的喬吉族人,原是遊牧民族,世世代代在橫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塔爾沙漠(Thar Desert),捕捉毒蛇,訓練牠們隨著音樂跳舞。上世紀70年代起,巴基斯坦政府在信德省劃出一塊保留地,供喬吉族人居住和傳承了上千年的技藝。對於族人來說,弄蛇就是生活的依靠。

簡索已是第七代「弄蛇人」。他說:「我一位朋友在表演時身亡,當時他將蛇放在鼻子裡,被蛇咬了一口,毒液蔓延全身,當場死亡。但我們無可奈何,這是我們的生計。」他的兒子也開始學習捕蛇和弄蛇。

弄蛇在南亞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時至今日,由印度的加爾各答到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都可以見到「弄蛇人」的足迹。他們到處流浪,靠表演弄蛇維生。

簡索表示,目前每天最多可賺到3萬盧比(約100美元),有時則只有1萬盧比(約30多美元)。然而,加入行業的年輕人愈來愈少,他們都希望做收入較穩定的工作。

在信德省的喬吉達羅(Jogi Daro)一間小廟宇裡,一群孩子正等待老師上課。那裡沒有書桌,也沒有黑板;每個人都席地而坐。不久,他們的導師米斯里‧喬吉(Ustad Misri Jogi)來了。

米斯里穿著橙色長袍,戴著橙色頭巾和一對大耳環。他從兩個圓形草籃中拿出兩條黑眼鏡蛇,用一根管狀山羊骨,裝了點水,倒入蛇的嘴裡。米斯里向學生們解釋說:「蛇在野外可以自行覓食,但我們捕捉了牠們,就必須以這種方式餵牛奶和水給牠們。」

弄蛇導師米斯里‧喬吉。
弄蛇導師米斯里‧喬吉。

大眾稱米斯里為「烏斯塔德」(Ustad,「老師」的意思)。他表示,自己決心傳承弄蛇藝術。他認為,這是真正的喬吉人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

作為導師和行業領導者,米斯里獲得了各種獎項,包括巴基斯坦總統頒發的「卓越獎」。他也是信德省最後一位能夠製作蛇笛(Murli)的弄蛇人。

米斯里所屬的吉納里(Girnari)部落是歷史上在塔爾沙漠進行弄蛇活動的眾多部落之一。這些部落都是已故聖人戈加皮爾(Goga Pir)的追隨者。相傳戈加皮爾與他捕獲的一條蛇訂下了神聖盟約,在限定時間將牠放歸野外,期間弄蛇者承諾提供蛇奶和水作為回報,蛇承諾不會傷害他們,並保護免受邪惡勢力侵害。

目前,這些部落散居在信德省不同地區,包括烏梅爾科特區(Umerkot)、塔塔區(Thatta)和卡拉奇附近的小鎮。

喬吉達羅大約有100個家庭,疏落地居住於地區內的小屋。40多年來,政府仍未有為區內提供什麼基本設施,有些房子是臨時小屋,有些則是沒有圍牆的水泥房子。一位年老居民達蒙(Dharmoon Jogi)埋怨說:「這裡沒有適當的衞生設施、供水做街燈,街道也沒有鋪好。」

社區內每個家庭都有六到八個子女,還至少養了一條印度黑眼鏡蛇,但大多數人都有幾條蛇,包括眼鏡蛇、金環蛇和毒蛇等。這些蛇的牙齒都沒有砍掉,孩子從小把牠們當作玩具一樣把玩。每當家族中有男孩出生,族人便會在他身上滴上幾滴有毒的蛇液,長大後男孩通常會當上弄蛇人,女性則看掌算命或採耳維生。

喬吉族部落一般都會互相通婚,子承父業。傳統上,女孩子出嫁時,嫁妝必不可少的有三件物品:一條强壯的眼鏡蛇、一瓶防止蛇咬的藥粉和一隻表演時作為配角的小狗。

然而,隨著環境變化、人口增加、森林砍伐和種種對野外環境不當的干預,蛇的棲息地減少,弄蛇者不再像以前那樣容易捕到蛇。另一方面,大眾對蛇和「弄蛇人」的興趣也降低了,結果,新一代喬吉人也放棄了祖先的職業。

新一代喬吉人中,22歲的普雷姆‧喬吉(Prem Jogi)沒有跟父親一樣學習弄蛇,而是在機械店當學徒。現在他於烏梅爾科特鎮開了一間摩托車修理店。他說:「依靠弄蛇討錢是一種恥辱;你無法忍受很久,新一代人為了自尊,正在放棄弄蛇。」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