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埃塞俄比亞「復興大壩」工程引發水資源爭議。哪一方最怕失去尼羅河 ?

「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

公元前5世紀,偉大的希臘歷史學家和旅行家希羅多德(Herodotus)曾寫這句名句。

公元前一個世紀,羅馬詩人阿爾比斯‧提布洛斯(Albius Tibullus)亦用詩歌對這條河表達了敬意,他說「沿著河岸,沒有人向朱庇特(Jupiter,古羅神話中的眾神之王)祈禱豐沛的雨水。他們呼喚你!」

尼羅河是古埃及文明的源頭,在埃及人的心目中,「尼羅河」一直都是他們的「母親河」。然而,2011年4月,埃塞俄比亞國家電力公司宣布開啟「復興大壩」(Grand Ethiopian Renaissance Dam)工程,令埃及人開始憂慮會將他們尼羅河毀了。

「復興大壩」埃塞俄比亞「千禧年計劃」的第一階段工程的核心項目,初步預算工程總投資額達46億美元。大壩完工後,蓄水庫容量可達670億立方公尺,預計可於2022年開始發電,每年發電量估算可達15,000千兆瓦時(GWh),將會成為非洲最大的水力發電站,也是世界第七大水力發電站。

復興大壩位於埃塞俄比亞的貝尼山古爾-古穆兹(Benishangul-Gumuz)地區的青尼羅河(Blue Nile River)上,這裏距離蘇丹邊境約 30公里。大壩長1780公尺、高155公尺高,可儲水740億立方公尺。另有一條55公尺高的副壩,蓄存過量的水,再引回尼羅河。

尼羅河是非洲的主要河流,有兩條主要的支流,分別是由非洲中部的大湖區的白尼羅河(White Nile River),和發源於埃塞俄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兩河於蘇丹首都喀土木(Khartoum)匯集後,穿過蘇丹北部進入埃及,再從埃及流入地中海。

尼羅河由南向北全長6,695公里,共流經11個國家,沿岸居住人口達2億8,000萬人,尤其是位中下游的蘇丹、埃及,該兩國的主要城市基本都在尼羅河兩岸,兩國均恐怕水壩會令水源枯竭。

埃塞俄比亞興建「復興大壩」工程,令她與埃及和蘇丹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三國經將近10年的談判,但未能達成協議。

今年6月底,埃塞俄比亞、埃及和蘇丹三國元首,同意在非洲聯盟現任主席國南非倡議下舉行三方會談,希望能在7月15日埃塞俄亞聲稱開始在大壩注水前達成協議。然而,三方始終未能達成協議。另一邊,各方都想了解埃塞俄比亞是否會在與下游國家尚未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就開始為大壩蓄水。

挪威奧斯陸約克斯大學(Bjørknes University)的非洲問題專家凱捷迪爾·特隆沃爾(Kjetil Tronvoll)透露,據其所知,蓄水已經開始。但鑒於蘇丹和埃及都有自己的水庫,對下游國家的衝擊還需些時間才能驗證。

工程最具爭議之處,是大壩的水塘容量極大,影響往下游的水量。據估計,倘大壩在10年內注滿,流往埃及的水量會減少14%,影響埃及8,000平方公里農地;然而倘大壩在7年注滿,埃及的水量將減少22%,達12,000平方公里的農田受影響。

此外,幾千年來,尼羅河每年6至10月定期泛濫,水退後沉積的泥土,十分肥沃,形成了下游的尼羅河三角洲。這裏供應了埃及40%的農產品,是埃及的糧倉。三角洲上有亞歷山卓(Alexandria)及薩德港(Port Said)等大城市,人口達4,000萬。專家認為,水壩建成,會大大影響尼羅河三角洲的生態。

另一方面,埃塞俄比亞長期以來國內約70%的人口用不上電,大壩的發電功能將會全面支持該國城市與農村的發展。雨季水量充沛,發電量若有剩餘時,也可以輸電給附近許多國家使用。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