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在友儕中,總有一位是「慣性遲到」的,他們心裏想什麼? 他們有那些性格特徵麼?

每逢聚會,是不是總會有一、兩位遲到?但有些人卻是經常遲到,不論是約會是在上午或下午、上班或假日,他們總是遲到的。

一般人都會視遲到是一種壞習慣,大家都覺得這種人沒時間觀念、不尊重他人。但英國網絡市場調查公司「輿觀」(YouGov)於2014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有五分一的人一星期至少有一天上班遲到。

英國作家嘉麗絲· 普茜(Grace Pacie)自認也是慣性遲到,更寫了一本有關的書(Late: A Timebender’s Guide To Why We Are Late And How We Can Change),她形容這些慣性遲到的人是「屈曲時間的人」(timebender),她說: 「他們不是想遲到,但卻極不願意早到,也不願意提早出發,他們會設想交通會暢通,火車也不會誤點。」

英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師兼作家菲利帕·佩里(Philippa Perry)認為,遲到這種現象背後有不同原因,一些人是「過份樂觀」(overoptimistic),當事人慣性地低估自己完成工作的時間,對自己的效率過份樂觀。另一類是「大忙人」(over-scheduler),他們總要把自己的日程排得滿滿。

擅長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的英國心理治療師索米亞∙扎曼(Somia Zaman)說: 「倘若這些過份樂觀、愛應酬和健談的人,他們出席的會議、午餐或下午茶聚會就往往會超時,他們又趕不及準時出席下一個約會了。」

另一方面,這些慣性遲到的人也往住最「不懂說不」。扎曼說: 「這些『大忙人』很不願意推卻約會,恐怕這樣會得失其他人,有些人或有「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總害怕會錯過一些重要場合。於是,他們為自己訂下密麻麻的日程,結果顧此失彼,經常遲到。」

扎曼認為,這些人為自己訂下不實際的日程,反映了他們內心對出席約會,是憂慮多過期待。

然而,最近有研究顯示,慣常遲到的人,可能與他們的時間觀念有關。2001年,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教授Jeff Conte試行實驗,他將受試者分為A和B型兩種性格,A型較爭強好勝、有野心;B型則有創造力、喜歡沉思及探索,並讓他們在無任何工具的協助下,憑感覺判斷1分鐘的長度。結果 A 型人在 58 秒內就表示時間已到,悠閒型的 B 組人所估計的一分鐘,卻比實際的超過 77 秒。

美國華盛頓大學2016年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一些人與生俱來的對時間較為敏銳。該大學進行了一項實驗,請參與者在限時內完成一項工作,也提供時鐘讓參加者可以知道自己的進度。但工作的設計很容易引人打轉,打斷正在進行的任務。


該項研究的結果發現,一些參與者對時間較為敏銳,能更有效地安排工作程序。

然而,遲到的習慣並非不能改變的。英國作家嘉麗絲· 普茜發覺,那些慣性遲到的人並非做每樣事情都會遲到,例如他們很少會錯過火車或飛機班次,或一些重要的會議等。那些慣性遲到,通常是一些社交聚會,或沒有明顯「死線」(deadline)的約會。出席這些聚會即使遲到,也不會有嚴重的後果。

普茜指出,一些慣性遲到的人將他們的遲到習慣變成一種「商標」(brand),不努力去改善,久而久之,他們的遲到習慣變成了一個「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甚或是自我破壞(self-sabotaging)的行為,因為他們在無形中破壞自己的誠信。

大家如有慣性遲到的習慣,也應為朋友設想一下,改變一下自己的習慣,例如花點時間做一個的日程表,或執拾一下自己的工作枱,令生活更有有條理。

美國心理學者蓮達.沙帕汀(Linda Sapadin)建議人們,向遲到者闡明立場、設定清晰底線,例如告訴習慣拖拖拉拉的朋友,若遲到超過10分鐘,你就會獨自去看電影。文章指出,此舉可加強積極性,令人察覺需要承擔責任,並主動尋找和解決令其遲到的原因。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