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中國大學生興起學習近乎滅絕的猶太人意第緒語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歐洲盛行的意第緒語(Yiddish),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視為瀕臨絕跡的語言,近年在各地紛紛有人重新發現和學習這種猶太人方言。今年10月初,北京大學開辦了首個意第緒語班,吸引了醫科、心理學系、物理系、法律系等不同學系的學生報讀,究竟是甚麼原因令這種方言復興?

意第緒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大屠殺前在歐洲廣為猶太人使用,由德文和東歐語言發展而成。它在公元9世紀發源於中世紀中歐地區,後來傳至東歐、南北美洲和西亞等地。

19歲的黃同學是北京大學醫科學生,也是大學意第緒語課程初階班的學員。在最近的課堂上,他向同學獻唱了一首讓他感動的意第緒歌《Oyfn Pripetchik》,那是一首訴說猶太教祭師教孩子意第緒語的歌。「這首歌的旋律有點傷感,但我從中又找到一絲希望。它令我感悟,要記住歷史,記住文化,唯有好好認識相關的語言。」他之前修讀了大學開設的猶太文化課程後,對猶太人的音樂(klezmer)著迷,因而產生學習意第緒語的興趣,報讀了這個班,由字母學起。

研究猶太歷史文化學者爭取開班

這些猶太文化課程的推手,是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夢教授。

楊夢教授原先是研究德國文化的。她的博士論文題目是二次大戰期間逃難至上海的猶太人,在研究期間,有一天她的導師告訴她,在中國從來沒有人學習意第緒語。這句話觸動了她。「沒有人學,不如就由我試試吧……有時候,我會覺得不是我選擇意第緒語,而是意第緒語選中了我。」 她是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研究院第一位中國籍的博士生研究員,專注研究美國猶太社群和反猶主義等。2020年獲中國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研究「二戰期間在華德裔猶太難民的文化生活」,並入選美國西北大學「猶太文明與猶太大屠殺」教研項目研究員。

猶太文化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十分陌生。在復旦、南京、山東和黑龍江大學等幾間大學都有猶太文化系,但始終是冷門科目。楊教授不諱言,她教猶太文化和意第緒語的目標之一,是消除以偏概全的族裔形象定型。楊教授說,在200多名上過她的猶太文化課的學生之中,只有五人認識「Holocaust」(大屠殺)這個字,聽聞過意第緒語的更少。

她用了多年時間游說校方開設意第緒語班。目前每星期有30位學生上課。有關大爆炸理論的電視專輯和活地‧阿倫(Woody Allen,或譯伍迪‧艾倫)的電影,都是她會用上的教材,讓學生從中掌握多一些文化語境。學員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很難找到實習會話的機會。

意第緒語也走進了英文

紐約市博物館展示的意第緒語字母打字機。(圖片: Susan S./Flickr/CC BY-NC 2.0)

猶太人大屠殺的倖存者和他們的後裔都說意第緒語這種方言,隨著他們流徙到美國,意第緒語也對英語產生了一些影響,例如有 chutzpah、klutz、nosh和schlep等字出現。

有學員說在認識猶太人的歷史後,從猶太人為求存而創新、不斷向前的精神中得到啟發。另一位太空物理博士生亦說,學習猶太民族的文化很有意義,讓他開拓了世界觀和探索人文關懷。他說:「學意第緒語,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家鄉福建,父母教我講福建方言的時光。我們需要保存自己方言的聲韻和文字。」

拉近距離 連繫古今

楊夢教授還特意邀請哈佛大學的專家把蘇軾的《水調歌頭》詞譯成意第緒語,在以色列的學術交流活動中唱出。

根據猶太傳統,獲視為「聖語」的希伯來文只可傳授給猶太男子,女性自小就沒有學習希伯來語的機會,更遑論希伯來文學。意第緒語文學可以說是為彌補猶太女性這方面損失而產生的方言。楊教授更計劃下學期開辦意第緒文化與藝術課。

「學習意第緒語是將現在與過去連結,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要令世界變得細小一些,不是空間的問題,而是時間的問題。」楊教授說。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