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一間便服袋品牌公司為了令出品的袋子日後被用家棄置時更容易處理和循環再用,採取破格的「單一物料」生產方法,整個袋子的各種組件全部由同一種物料製成。
Freitag近月推出的肩背包Musette,由布料、拉鏈、扣子、縫合位、掛帶、標籤⋯⋯等14種組件都用聚脂胺(PA 6),即尼龍製成。眾所周知,尼龍是非常普遍的塑料,由紡織品、玩具,以至牙刷柄,都會用上。由於PA6極之普及,因此回收有市。不過,產品收回後要拆出PA6涉及的人力物力相當多。另一難題是市面上很多尼龍布料產品都加上了防水塗層,難以循環再用。為了找出解決方案,Freitag團隊與台灣的布料供應商合力用三年時間研發出新版本的PA6布料,其三層結構具防水功能,耐用輕巧,而且可以製成各種組件。品牌公司去年用該布料製成有17種組件的肩背包。
市面上的肩背包一般由幾種物料製成,如尼龍布、金屬拉鏈和扣子,當袋子殘舊或破損而遭棄掉時,基本上沒有人願意耗費資源拆解金屬拉鏈和塑料。Freitag發言人依辛納加(Isenegger)解釋:「你可以選擇將整件產品放入機器切碎,然後將物料加熱熔掉,製成可循環再用的塑料,但這過程耗用大量能源。」


Freitag鼓勵顧客將破損的袋子帶回店舖修補,公司亦設自家的回收系統,將顧客交回的破舊袋子製成新產品。該品牌由Freitag兄弟於1993年創辦,他們用貨車斗的尼龍和纖維布造成首件產品。這生產方法比用新物料可減少22%的碳排放量。
他們經調研發現,貨車斗布使用超過六年,便可退役成為製造袋子的材料,但市面上的塑料產品有四成壽命不過一個月便被送到堆填區。2014年,該公司推出自家研發的零廢物料,採用可生物降解的大麻、尼龍和塑料合成,確保所有產品不單採用回收物料製作,而且日後可以循環再用。該公司並採取低碳採購政策,原材料供應的來源不得距離公司總部超過2,500公里。部分產品用100%回收PET製,並採用嶄新的染色技術,在編織時同時上色,可節省用水七成半,減用九成化學添加物和節約四成能源。
崇尚環保減廢的Freitag有獨特的企業文化和架構。該公司由2016年起實行「自我組織」營運制度,由全體員工分擔公司的責任,藉此簡化決策過程,提升公司的透明度和推動創新,有別於傳統企業由中央決策的制度。
根據該公司的holacratic方針,職務相關的員工會按照功能組成圈子,每個圈子有領導連線(Lead Link)和反饋線(Rep Link)雙線管理,前者將資訊和公司的整體策略帶入圈子;後者負責反映圈子裡的需要。領導線架構相對穩定,由管理高層策劃,而反饋線則由員工因應不同項目而設立。公司設立制度,讓所有員工都有機會分享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