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在東京的「地下神殿」防洪減災,守護著這個千萬人口的都會。世界多個城市水災頻傳,可以作為借鑑嗎?

今年10月16日,日本解除緊急事態宣言,旅行社紛紛乘著秋天,推出國內旅行,一間旅行社推出位於琦玉縣春日部市的一個巨型蓄水池的行程。

這個外號「地下神殿」的地下蓄水池,是東京排洪系統「首都圈外郭放水路 」(Metropolitan Area Outer Underground Discharge Channel,簡稱MAOUDC)的設施之一,內部建築宏偉,長177公尺、濶78公尺、高18公尺,内部由59根、有三層樓高的混凝土柱支撑,每根支柱高18公尺、濶2公尺,重達500噸。

「首都圈外郭放水路」也稱為G-Cans Project,是迄今全球最大、最先進的地下排水系統之一。地下蓄水池在每年10月中的雨季後,開放予公眾參觀,這裡也成為世界各國災難和風險管理專家的朝聖地。

東京都會區位於日本關東平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有超過3,800萬人口,面積達13,500平方公里,但其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城市很容易受到各式自然災害影響,特別是地震、海嘯、及水災三者。

除了地震之外,水災是東京的另一個問題。東京雨量非常高,夏天雨季的每小時平均雨量可高達100毫米。為了處理颱風帶來的過多雨量,東京政府提出了相當野心的計劃,稱為「首都圈外郭放水路」(Metropolitan Area Outer Underground Discharge Channel)。

這座防洪系統,位於東京北面四十五公里外的埼玉縣春日部市國道16號下方。整座防洪系統於1993年始施工,總共花了13年落成,建築費高達20億美元。

這個大型的排洪系統主要由排水隧道、豎井、調壓蓄水池等設施組成,地底50公尺深處,擁有五座巨大的混凝土豎井,每座達70公尺高,内部直徑達15至30公尺,容量高達67萬平方公尺。豎井之間由6.3公里長、直徑10.6公尺的地下隧道連結。

當洪水來襲時,附近的中川、倉松川、大落古利根川、第18號水路及幸松川等河川水位首先會上升,將洪水引入4個竪井;再由隧道滙集入的巨大蓄水池中,水勢被緩衝後再被排入江戶川,最後匯入東京灣。

日本早在幾世紀前就開始建造防洪工程。東京目前的防洪系統直到二戰後才真正開始成形。1947年,颱風凱瑟琳(Typhoon Kathleen)吹襲東京,摧毀了約31,000座房屋,造成1,100人死亡。10年後,颱風狩野川(Typhoon Ida,又名颱風艾黛)來襲,一周內的降雨多達400毫米,很多街道、房屋和商鋪都被淹沒。災後,日本政府加大了對防災的財政支持。

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簡稱JICA)的災難專家稻岡美紀(Miki Inaoka)說:「即使是1950、1960年代的戰後恢復期,日本政府仍將6-7%的國家預算用於減災抗險。」

幾十年來,東京不斷建設防洪設施,現在已有數十座水壩、水庫和防洪堤。像切蛋糕一樣把東京的地下切開,迷宮一般的排水管道,與地鐵線和天然氣管道在城市地下縱橫交錯。

現時全球海水水位上漲,各國城市如紐約、上海、曼谷和雅加達等,越來越容易受到洪水和風暴的影響。人們密切關注東京的防洪系統,在颱風和夏季暴雨時表現如何。

曾經到東京考察的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水政策學者塞西莉婭∙托塔哈達(Cecilia Tortajada)說:「如果像日本這麼預防完備的國家都經受不住、連東京也不行,我們全都得當心了。」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