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印度秃鷹絕跡或導致50萬人死亡

在動物界中,有些物種特別惹人生厭,其中一種是禿鷹(vulture,有稱禿鷲、兀鷲),一來牠們外形並不討好,加上食腐的習性令人聯想到污穢、死亡和不祥。然而牠們在自然界扮演著清理動物屍體的角色,是「自然界的衛生服務隊」。

美國經濟學會(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今年6月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由於印度禿鷹1990年代數量大幅減少,在五年內間接導致50萬人死亡。

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哈理斯公共政策學院(Harris School of Public Policy)學者埃亞爾‧弗蘭克(Eyal Frank)解釋:「禿鷹清除了充滿細菌和病源的動物屍體,沒有了禿鷹,疾病更容易傳播。」

禿鷹、蝙蝠、蚯蚓和海星等在生態學上稱為「關鍵物種」(keystone species)。弗蘭克形容,這些物種像飛機上的螺絲:「如果你拆掉螺絲,飛機就會立刻解體。更重要的是,人類也在這架飛機上。」

禿鷹在生態中的作用,是解決被棄置的牲畜屍體,亦由於牠們與野狗、老鼠等其他食腐動物爭逐糧食,有助控制這些物種的數量。

禿鷹歷來在印度非常普遍,主要包括白背禿鷹(white-rumped vulture)、印度禿鷹(Indian vulture)和黑禿鷹 (red-headed vulture )。在1990年代中期,估計數目達5,000萬隻。但自此以後,數量在短短幾年内就下降了91%至98%。有研究人員認為,印度禿鷹數量的減幅,是鳥類有史以來最快的,也是數量最龐大的。

到2000年初,印度全境只剩下了幾千隻禿鷹,國際保育聯盟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也在2000年將其列為「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物種。

芝加哥大學學者弗蘭克和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的環境經濟學教授阿南特‧蘇達山(Anant Sudarshan)利用印度600多個地區的健康數據,與禿鷹棲息地地圖配對,研究禿鷹數量大幅減少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他們表示,研究顯示,在2000年至2005年間,每年有10萬人的死亡可能與禿鷹數量減少有關。

研究認為,這些人感染傳染病致死,禿鷹族群原本可以吃掉動物的屍體,包括動物身上的細菌和病原體,減輕疾病傳播。

研究又指出,在同一期間內,流浪狗的數量、瘋狗症(raby)的傳播,以至許多當地水源中測得的細菌數量均有所增加。

蘇達山說,自青少年時期在印度生活,曾親眼見證了這場轉變帶來的影響。他說:「由於印度教禁止食牛,很多死去的牛被棄置在野外。」

作為食腐者,禿鷹演具備驚人的處理屍體能力。一群禿鷹只需40分鐘,就能將一頭牛的屍體吃光。牠們的消化系統異常,胃酸濃度是人類的10至100倍,足以分解大部分細菌和病原體。

印度孟買信仰拜火教(祆教)的帕西(Parsi)族人也有天葬的習俗。送葬者會把先人的遺體安置於一個叫「寂靜之塔」的地方,讓禿鷹吃掉。

印度政府提供大型焚化爐,要求農民妥善處理牲畜的屍體,但農民顯然傾向把屍體扔到野外,讓禿鷹吃掉,因為這是最便捷和便宜的方法。

1994年,印度農民開始大量使用雙氯芬酸(Diclofenanc)治療牲口,這原本是人類服用消炎藥,具消炎和止痛效果,但成分對禿鷹屬的鳥類毒性極強,只要吃下小量殘留雙氯芬酸的肉,就足以導致禿鷹腎衰竭,在幾周内死亡。

此後幾年,禿鷹大量死亡,野狗和老鼠等食腐動物取而代之,但未能盡吃動物的屍體,屍體內的病毒污染水源,這些物種也與人類的接觸密切,更易將疾病傳給人類。

科學家最初注意到禿鷹數量減少,是在1990年代中期,孟買自然歷史學會(Bombay Natural History Society,簡稱BNHS)的生態學家維布‧普拉卡什(Vibhu Prakash Mathur)在凱奧拉德奧國家公園(Keoladeo National Park)進行研究時,有村民告訴他,在公園各處都發現禿鷹屍體,天空上也少有禿鷹飛翔。

普拉卡什亦發現,在公園內築巢的禿鷹數量10年間少了一半。其他研究機構也發現類似情況,但當時未能確定禿鷹死亡的原因。

直到2004年,《自然》(Nature)發表的一項研究才揭示禿鷹的死因與雙氯芬酸有關。

印度在2006年禁止在動物身上使用雙氯芬酸,但蘇達山認為很難監管。而禿鷹的繁殖能力非常弱,需要五年才能成長繁衍,雌性禿鷹每年通常只能產下一顆蛋,因此禿鷹很難自然地恢復種群數量。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