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當傳統的皮偶遇上現代化的機械人──一塊晶片如何轉化逾4,000年歷史的印度皮影戲(Tholpavakoothu)?

今年二月,在印度喀拉拉(Kerala)帕拉克卡德(Palakkad)鎮的本土文化博物館,舉行了一場傳統的「皮影戲」(Tholpavakoothu)演出,劇目是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羅摩衍那》(Ramayana)。

然而,在布幕後操控皮偶的,不是木偶大師普拉梵(Pulavan),而是當地科技初創公司Inker Robotics所開發的機械人。

「皮影戲」的印度語是Tholpavakoothu(Thol 的意思是皮革,Pava 的意思是木偶,Koothu 的意思是舞蹈),是喀拉拉邦獨有傳統藝術。在每年1至5月間在帕拉克卡德、德里久爾(Thrissur)和鄰近村莊的寺廟中演出,內容通常是有關傳統的神話故事。例如在4月第一周的普爾拉姆節(Pooram)前後,演出會持續 21 天。

由於「皮影戲」結合了皮偶、燈光、聲效和音樂,每次演出團隊包括10多位藝術家,包括木偶大師、歌手、說書人和協助的木偶師,各人均身懷精湛的技藝。

62 歲的拉克什曼・普拉瓦(Lakshman Pulavar)是其中一位專業皮偶師。拉克什曼家族從事這項藝術已有 300 年歷史,至今已是第八代。他自幼跟隨父親、祖父和前輩開始表演。木偶大師被稱為普拉梵,源自家族的姓氏普拉瓦,意思是學者和表演者。

普拉瓦家族的成員,包括拉克什曼的兄弟和表親,會在帕拉克卡德的 82 座寺廟中演出。

此外,拉克什曼更在科納塔拉(Koonathara)經營一間名為哈里斯・里坎南・卡拉曼達勒(Harisree Kannan Tholpavakoothu Kalakendram)的皮影戲演藝學院,由拉克什曼和他的兒子、31 歲的薩吉什(Sajeesh)和 22 歲的薩吉特(Sajith)執敎。除了敎授皮影戲和皮偶製作方法,也為外國學生舉辦有關印度文化的講習班。

幾年前,「Inker Robotics」的創辦人拉胡爾∙巴拉強德蘭(Rahul Balachandran)看到皮偶戲的演出,發覺操縱皮偶很費氣力,便建議普拉瓦使用機器人來操作皮偶。

「Inker Robotics 」是喀拉拉邦德里久爾市一家科技初創公司,由 38 歲的拉胡爾於 2018 年創立。 該公司為中學生和大學生提供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培訓,並開發用於農業、工業和其他領域的機械人。

拉克什曼和薩吉什立即被這個想法吸引,他們相信將如此現代的東西引入這種傳統藝術形式,會吸引更多觀眾。然而,一具機械人費用高達數十萬盧比,拉克什曼可負擔不來。

在2020年,擁有印度最大量樂器庫藏之一的帕拉克卡德本土文化博物館(District Heritage Museum)主動聯絡薩吉什,表示有意舉辦一個永久性的皮影戲皮偶展覽。薩吉什看到了這是一次使用機械人皮偶的機會,並與拉胡爾商討。

二人一起著手開發第一個機械人控制的皮影戲演出。由薩吉什向拉胡爾和他的團隊展示了手部動作,由他們編寫同步動作的代碼。期間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希望反映皮影戲的原貎。

今年2 月,首次在博物館演出,吸引了100 人觀賞。博物館館長米爾頓・法蘭西斯(Milton Francis)說:「人們看到機械人木偶表演均感到驚訝和興奮,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Inker Robotics」創辦人拉胡爾說: 「隨著這個計劃的順利實行,我們有信心可以重燃人們對這種有4,000歷史的藝術形式的興趣,讓它得以重生。」

雖然機械人操作的木偶取得了成功,但普拉瓦一家不想失去皮影戲人性化原素,於是決定將其使用限制在舞台表演上,但在廟宇的演出仍保留傳統的手動操作皮偶。拉克什曼說這是出於「對我們長輩的信仰和傳統」的尊重。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