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歐洲大旱,河川枯竭,「飢餓之石」浮面

今年夏天,捷克北部烏斯季州(Ústecký kraj)城鎮德辛(Decin)附近的埃爾比河(Elbe River)水位下降,露出河床下的大石,其中一塊上面刻著:「當你看到我的時候,你會開始哭泣了。」

這塊石是發源於中世紀的「飢餓之石」(hunger stones),上面刻著當地多年來遭遇乾旱的年份和水位高度,可以上溯至1616年。飢餓之石因水位下降重新露出,似是不祥之兆,意味著乾旱和飢荒等災難已經到來。

埃爾比河發源於捷克和波蘭交接的蘇台德山脈,向南進入捷克,再轉向西北流入德國,經漢堡流入北海,是中歐地區的主要航運河道。

這些水文地標記也不是埃爾比河所獨有的,在歐洲其他河流也發現這種年代不詳的石刻。最早的石刻出現在1417年,可以算得上是歐洲的文化特色之一。上次歐洲河流上出現這些石刻,已是2018年。

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er)的安德里亞‧托雷蒂(Andrea Toreti)說:「2018年的旱災已經是500年來最嚴重的情況,但我認為今年會更嚴重。」乾旱影響47%的歐洲地區,有17%土地已經進入最嚴重的「警戒」(Alert)狀態。

托雷蒂又說,在未來3個月裏,乾旱的風險很高,他說:「如果沒有有效的緩解措施,乾旱程度和次數將在歐洲北部和南部急劇增加。」

歐洲各地出現持續性乾旱,多條主要河流水位下降:多瑙河(the Danube)流經塞爾維亞的一段需要進行濬深工程;萊茵河(the Rhine)水位降到駁船無法通過;法國最長的羅亞爾河(the Loire)淺到可以涉水而過;意大利最長的波河(Po)河道水位下降,幾十年前沉沒的船隻重新露出水面。河水乾涸,導致大批魚類死亡,農產量將下降,為工業、貨運、能源和食品生產等帶來嚴重後果。

一向多雨的英國,今年經歷有紀錄以來最熱、最乾燥的夏季之一,環境部(Environment Agency)已宣布英格蘭南部和中部9個地區進入乾旱狀態,泰晤士河上游也已「見底」。

旱災令水力發電產量告急,需要大量水資源冷卻的核電廠也紛紛停止運作。高電力需求的冬天即將來臨,歐洲各國正為能源傷透腦筋。

歐洲水力發電的產能已減少20%左右,包括全國1/5的電量來自水力發電的意大利,水力發電產能在過去一年中就下降了40%,西班牙的發電量則下降了44%。

挪威能源顧問公司「雷斯塔能源」(Rystad Energy)的分析員費邊.朗寧根(Fabian Ronningen)表示,雖然水力發電有季節性的波動,但「整體發電量降低40%絕對是異常狀況」。他舉例說,挪威是歐洲重要的水力發電輸出國,但現在該國無法向其他國家繼續出口電力。

核電廠需要大量水資源冷卻,因此核能生產也受到嚴重打擊。在法國,全國56座反應爐中,約有一半都處於停運狀態。該國政府因而宣布臨時政策,允許特定設施將高溫的廢水釋放回河流中。法國目前正仰賴英國等國的電力進口,來彌補短缺的狀況。但分析人士擔憂,這給英國帶來了額外的壓力,並會如推骨牌一般拖垮整個歐洲的電力供應。

柏林附近的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氣象學家霍夫曼(Peter Hoffmann)說,目前的長期乾旱天氣,是世界氣候系統變化所造成的。他說:「只不過我們在夏天感受最深,但實際上乾旱一年四季都在加劇。」

近年有多項研究指出,歐洲出現的酷熱和乾旱天氣,與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簡稱AMOC,或稱北大西洋環流)減弱有關。其中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去年發表的《自然─氣候變化》論文指出,大西洋環流减弱會導致大氣循環改變,歐洲夏季更乾燥。

大西洋環流是世界主要洋流系統之一,它將熱帶地區的溫暖水流送至北大西洋,同時將冷水往南送。當溫暖濕潤的空氣到達歐洲西、北部,會變冷,下降成雨。但隨著北極加速變暖,北極和赤道的溫差縮小,有更多融冰淡水流入北大西洋,令北上的暖流較難下沉回流,大西洋環流减弱,較溫暖濕潤的空氣無法吹送到北半球,導致歐洲夏季更加乾燥。

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論文作者尼卡拉斯‧伯爾斯(Niklas Boers))就指出,過去1000年來,大西洋環流從來沒有像現在那麼弱。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