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在海裏是魚鰾,上了岸卻是有價有市的花膠,它是如何成為南美、非洲的「海上黃金」?

2021年10月底,正值巴西北部港口城市貝倫(Belem)最悶熱的季節。它是亞馬遜沿岸的一個港口城市,距離大西洋約100公里。清晨7點剛過,在戶外稍稍走動就會逼出一身汗來。在市中心,歷史悠久、被稱為拉丁美洲最大露天市場之一的維比索市場(Ver-o-Peso,又稱 VOP)售賣著各種熱帶食物,包括來自雨林河域和附近海域的大批漁獲。

50歲的克勞迪奧(Claudio)在市場賣魚超過30年,經驗豐富。他輕易把四、五條魚劏開,留下了還很飽滿的魚鰾,再整齊排列好。雖然當地人多不吃內臟,但他說:「客人看到魚鰾,就知道我的魚有多新鮮。」

不過,售價更高的大黃魚(yellow croaker,亞洲人稱為黃花魚),肚裏卻是空空如也。克勞迪奧說,大黃魚的魚鰾可不會出現在市場上,「沒辦法,早就被賣掉了!」

克勞迪奧解釋說:「大黃魚肉一公斤售價20里奧(reais,約3.5美元),但魚鰾可貴了!一公斤能賣到2800里奧(497美元)。這比巴西的最低工資每月1212里奧(215美元)超過兩倍。

這裡的大黃魚原本產量甚豐,近年卻價值千金,克勞迪奧說:「都是賣到中國去的。」

魚鰾(swim bladder,或稱fish maw),其實就是魚肚,是調節魚類在水中升降游動的器官,可貯存氧氣、氨氣以及二氧化碳。在缺氧的環境下,魚鰾可以為魚提供氧氣。魚鰾肌可以調節魚鰾的膨脹和收縮,改變魚鰾整體的大小,這樣就可以調節整條魚身體的密度,控制魚的浮沉。潛水艇的潛浮就是基於這個原理,潛水艇內部一般會有多個蓄水倉,通過給蓄水倉注水或者排水,能夠改變潛水艇的自身重量,控制升降。

在中國和東南亞地區,魚鰾被視為美食,中國人更稱之為花膠。多年來,市場對魚鰾的需求不斷增長。

文獻早有出口魚鰾的記載,1874至1878年間,巴西北部的帕拉州(State of Para)共出口了30公噸魚鰾往歐美,當時是用作魚膠(gelatin 或isinglass),或用以過濾洋酒或啤酒。20世紀初,當地開始出口魚鰾往中國,但至近年出口大幅增加。

在帕拉,46歲的馬修斯(Marcius Santos)來自漁業世家,20多歲時開始從事出口魚鰾生意。2018年,他與一位廈門姓黃的中國商人合作。公司的房間清洗和焙乾魚鰾後,經香港轉運往中國及其他國家。

他說,現時帕拉有至少10間公司從事這個行業。他說,10多年前,從事這行的只有4至5人。他更擔心,這裏的大黃魚被過量捕撈,也影響到生計。「無人知道被捕撈的大黃魚有多少,其實所有開採業都應受到監管,但巴西人就只管做,然後才想到要解決問題。」

帕拉州聯邦大學(Federal University of Para)海洋生態和亞馬遜漁業中心(Aquatic Ecology and Amazon Fisheries Centre,簡稱NEAP)教授比安卡・本特斯(Bianca Bentes)在亞馬遜河流域的聖塔倫(Santarem)成長,自1990年代中期己留意魚鰾貿易。她說:「30年前,還會遇上2.5公尺的大黃魚,現時1.5公尺已算是大魚了,這明顯是過度捕撈的後果。」

在大西洋彼岸的非洲,非法出口的魚鰾近年亦引起關注。由於價值不菲,業界有人稱為「海洋的可卡因」(cocaine of the sea)。其中肯雅、坦桑尼亞和烏干達等國,每年出口總值達8,600萬美元。

肯雅的尼羅河鱸魚數量減少

在肯雅,當局正擔心維多利亞湖的尼羅河鱸魚(Nile perch)被過度捕撈,影響到當地人的糧食安全。湖畔的霍馬灣縣(Homa Bay)農業和漁業官員亞古高·朱馬(Aguko Juma)說:「人們都擔心漁民過量捕撈鱸魚,漁民都去捕那些魚鰾較大的品種。這種做法減少了魚類數量,也違反漁業法例。」

位於南非的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2020年底發表報告指出,由於魚鰾等高價值海產的國際貿易,各國,未申報和非法貿易趨勢不斷升級。今年中,烏干達政府才宣布,向出口中國的魚鰾徵收7%的出口稅。

撰寫該報告的項目幹事西蒙娜·勞(Simone Louw)指出,走私集團正利用一些非洲國家現有的法律漏洞,將非法採購的高價值海產品轉移到國際供應鏈上。報告發現,魚翅、鮑魚、海參和魚鰾等,都是最容易牽涉非法貿易的海產。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