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在人類的光污染下,螢火蟲再難有下一代了……

每年初夏,正是觀賞螢火蟲的季節,點點綠光在黑夜裡綻放,蔚為奇觀。在亞洲的日本、台灣和馬來西亞,都有觀賞螢火蟲的旅遊項目。

然而螢火蟲和其他昆蟲一樣,都面臨棲息地減少、濫用農藥和其他人為污染的影響,數量日漸減少。

新近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引致螢火蟲數量減少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 就是人為的光污染。這種情況在亞洲和南美洲尤其嚴重。

美國麻省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組成的一個研究團隊今年2月在《生物科學》(Bioscience)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參考了350位來自各地的科學家和保育人員提供的資料,分析螢火蟲面對的各種生存威脅。結果發現,棲息地流失是螢火蟲最大威脅,其次是光污染和農藥。

負責這項研究的塔夫茨大學生物學家薩拉‧劉易斯(Sara Lewis)認為,棲息地流失被視為螢火蟲的最大威脅並不出奇,然而發現光污染的嚴重威脅,卻是出乎意料之外。

現時全球有2,000多種螢火蟲。生物學家警告,螢火蟲數量正在下降,部分品種已經不再出現。

去年12月,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考慮將特拉華州貝瑟尼灘的螢火蟲(Bethany Beach firefly)列為美國瀕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的受保護物種。這是美國首次考慮將螢火蟲納入該法例保護的物種。

上述研究的其中一位昆蟲專家亞法隆‧歐文斯(Avalon Owens)說:「光污染不但擾亂了螢火蟲生理時鐘,更擾亂了牠們的求偶習性。」他指出,很多種螢火蟲都是依靠身上發出的光吸引配偶。

螢火蟲是能自身發光(bioluminescence)的生物,牠們體內有一種名冷光素酶(luciferase)的酵素,能將氧和鈣等化學物質轉化成為光能,令身體發出微弱的光線,向同伴發出信號,但若四周的燈光很強,牠們就不能在同伴之間傳遞信息了。螢火蟲發光亦是求偶信息,當雄性螢火蟲發出,雌性就會作出反應。然而,人類製造的強光,會干擾螢火蟲對光線的反應,雌雄就無法配對,亦沒辦法交配、產卵、繁殖,因此,數量就會下降了。

該項研究指出,現時地球上23%的陸地,夜間均有不同程度光污染。光污染包括兩種: 直接光源,例如建築物、街燈和戶外廣告板發長的光;另一種是「霞光」(skyglow),泛指過量的人工照明擴散到大氣中,導致夜間天空亮度大幅增加的情況。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