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土耳其漁夫與白鸛連續13年每年相聚

自2011年起,每年2月,住在土耳其一個小村莊的漁人阿德姆‧伊爾梅茲(Adem Yilmaz)都會期待月底來臨。他期待的不是某些人或事,而是一隻大白鸛。

現年70歲的伊爾梅茲已經退休,在布爾薩省(Bursa Province)烏盧阿巴特湖(Lake Uluabat)畔的艾斯基卡拉奇村(Eskikaraagac)度過晚年。他每天清早都會駕船出海捕魚。13年前3月一個清晨,一隻瘦弱的白鸛停在他的船上。他憶述:「牠很疲累,看來也很飢餓。我拿起一些漁獲餵牠,牠吃了。這段友誼就這樣開始。」

從此,這隻白鸛每年春天都會回來與伊爾梅茲相聚,到現在已經13年。伊爾梅茲更為這隻白鸛取名「亞倫」(Yaren),在土耳其語中意思是「朋友」。他推測亞倫約為17歲。亞倫逗留期間,每天都會伴隨伊爾梅茲出海捕魚。

今年,亞倫沒有失約,在2月29日再次回到這村莊,與伊爾梅茲相聚。

這種跨物種的友誼本來沒有甚麼人留意。2015年,生態攝影師圖伊狄斯(Alper Tuydes)把這對人鳥朋友的照片上傳到社交媒體,故事於是傳開,不但在土耳其傳誦多年,還給寫進一本童話書,以及成為奧地利和德國教科書的題材,

圖伊狄斯後來跟他的朋友、紀實導演多安索薩爾(Burak Doğansoysal)分享了這個故事。後者於2019年將這段跨物種友誼拍成紀錄片《亞倫》,獲得了2020年「布拉格電影節」(Prague Film Festival)的最佳紀錄片奬。

拍攝期間,亞倫更首次與其伴侶娜茲莉(Nazli)飛到湖畔的艾斯基卡拉奇村。多安索薩爾形容這一幕是最令他難以忘懷的片段。

艾斯基卡拉奇村三面環水,位於白鸛往來歐洲和非洲的遷徙路線上,每年入春都有白鸛在此停留,夏天結束就南飛過冬。該村有土耳其的「白鸛村」之稱,2005年開始每年舉辦「白鸛節」。對於村民來說,白鸛歸來預示春回大地。但在村民的記憶裡,沒有類似伊爾梅茲和亞倫之間的情誼,村長塞汀(Ridvan Cetin)說:「我從沒見過。」

亞倫帶動了這條人口只有235人的小村的觀光業,大量遊客和學生拿著地圖,在村內狹小的弄巷觀看鳥巢。去年,卡拉賈貝伊市政府建造了伊爾梅茲和亞倫的雕像,讓故事得以流傳。亞倫也有助宣揚白鸛保育的理念,該村所屬的卡拉賈貝伊市市長阿里‧厄茲坎(Ali Ozkan)說,市政府已訂下照顧白鸛的計劃。

對伊爾梅茲來說,亞倫是他平靜晚年生活的意外訪客。他說,起初每年亞倫南遷離開,他都會想:「牠還安好嗎?牠還會不會回來?」幾年下來就不再擔心這問題,他說:「我確定,只要我還活著,這隻鳥就會回來。」

土耳其鳥類學家奧瑪爾‧唐杜倫(Omer Donduren)指出,雖然鸛鳥會避免與人類直接接觸,但是通常會在人類居住地附近築巢,如屋頂、煙囪或電線桿頂等,而且每次遷徙回來,都會回到同一個巢,伊爾梅茲可能成了亞倫記憶的一部分。他說:「對這隻鸛鳥來說,可能那裡容易獲得食物,也覺得這個人似乎不具威脅。」

然而,伊爾梅茲對於他和亞倫的友情看得更簡單,他說:「只是因為我愛護動物,牠們也是神創造的。」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