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哈佛大學本科生和敎授發現了第一顆星際流星於2014年默默地降落地球,卻花了三年才被美國官方確認。天體撞地球事件隨時能發生,我們會否知道得太遲?

2017年,一枚來自太陽系以外的「雪茄狀」的星體「首使星」(或譯「斥候星」,原文名稱Oumuamua在夏威夷語中是「首個來自星際的使者」的意思),在太陽系擦身而過,引發天文學家的激烈討論,更被視為首顆進入太陽系外的星際流星。

然而,早在2014年1月便有一顆星際流星默默進入地球大氣層,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北海岸墜落地上。這個發現未能獲得確認,而發現這個星體的研究團隊投稿天文學期刊的論文亦被退回。直至最近,美國太空司令部(United States Space Command,簡稱USSC),證實這個發現,才令這件事悄悄浮面。

事實上,天體墜落到地球的事隨時會發生。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天文學研究所(Institute for Astronomy)教授約翰·托尼(John Tonry)說,幾年前,他總是聽說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機率非常低,大約每千年才會發生一次。現時他的想法改變了,他說:「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可以隨時從任何方向飛來,因此小行星陸地撞擊最後警報系統現在無處不在,無時無刻不在。」

托尼現時營運的美國太空總署資與夏威夷大學的小行星陸地撞擊最後警報系統(Asteroid Terrestrial-impact Last Alert System,簡稱:ATLAS),可以24小時為可能撞擊地球的星球提供預警。

2017年10月19日,架設在夏威夷的全景式巡天望遠鏡(Pan-STARRS1),發現一個小物體穿越太陽系,即後來被命名為「首使星」的「雪茄狀」的星體,當時它以64,000公里的時速從距離太陽不遠處飛過,又飛出了太陽系。

由於這個物體形狀特別,天文學家紛紛抓緊時間研究它。當時有人認為一架星際太空船,後來被確認為第一個被證實的星際小行星的岩石天體,更相信「首使星」 在與太陽系偶遇之前已在銀河系漂浮了數億年,不屬於任何已知的恆星系統。

2019年4月2日,哈佛大學物理系本科生阿米爾·西拉杰(Amir Siraj)在導師亞伯拉罕·洛布(Abraham Loeb)教授的協助下,翻閱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近地天體研究中心(Center for Near Earth Object Studies)2014年的舊數據,意外發現一顆異常高速的流星,在2014年1月16日闖進地球大氣層,在巴布亞紐幾內亞上空釋出巨大閃光與爆炸聲。

阿米爾·西拉杰

兩人根據近地天體研究中心的數據計算,這顆隕石撞上地球時其速度相對太陽為每小時13.4萬英里。他們說,這說明這個物體沒有固定的軌道,相信來自太陽系以外的太空。

西拉杰又說:「據推測,它是由另一顆恆星產生的,被踢出那顆恆星系統的行星,恰好進入我們的太陽系並與地球相撞。」

不過太空司令部收集的數據時間不到5秒,加上美國國防部從中隱藏了監測天空核爆炸的機密數據,所以團隊無法進一步確認該流星速度的誤差範圍。

一些天文學家卻不同意這個判斷。哥倫比亞安蒂奧基亞大學(University of Antioquia)的豪爾赫·祖魯阿加(Jorge Zuluaga)說:「沒有固定的軌道不足以說明這個天體來自星際空間。」

西拉杰和洛布更一同撰寫論文,投稿到《天文物理期刊通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結果也被退回。

直到今年4月7日,美國太空司令部副指揮官約翰‧肖(John Shaw)中將署名發布一份備忘錄,推文貼出了司令部首席科學家喬爾·莫澤(Joel Mozer)回覆太空總署的郵件。

郵件裡面寫道:「莫澤博士審核了國防部獲得的相關數據後認為,那個天體的速度足以說明它來自星際飛行物。」郵件裡面還提到,如果的確是這樣,這顆隕石在「首使星」被發現之前三年已經造訪了地球。

太空司令部更確認這顆直徑45厘米、以時速210,000公里速度穿越太空的小流星,由於該流星體積相當細小,估計它的碎片可能就散落在南太平洋海底。

當初發現這顆星體的西拉杰仍繼續從事天體的研究。他說: 「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看看是否有可能搜索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海底,裡面可能会找到一些當时爆炸留下的星體碎片。」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