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全球掀起另類「大離職潮」(Great Resignation),打工一族有人提早離開職場,有人要重啟(reboot)人生……

住在華盛頓州奧查德港(Port Orchard)的菲恩∙米契爾(Fawn Michel)今年62歲,是一位執業會計師。在經歷了長時間居家工作後,僱主要求她恢復返回辦公室上班,但菲恩一想到要開車到西雅圖郊區的辦公室上下班,心想「我就覺得已經受夠了」。

今年5月,菲恩決定辭職,她說: 「看到朋友、親屬因為疫情而離世,使得她對於退休的觀念因此改變。我不禁想著,如果現在不退休,恐怕永遠沒機會了。」

菲恩是加入「大離職潮」的受薪階層之一。根據美國勞工部今年8月的數據,單在這一個月有近430萬人辭職,佔勞動人口的2.9%,創歷史新高。從今年4月至8月,更有2,000萬人離職,其中零售、餐飲業和酒店業是重災區。

在英國,8月的職位空缺亦首次超越100萬。有38個成員國的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工作人口比新冠狀肺炎疫情前減少2,000萬,其中約1,400萬人被列為「非在職」及「非求職中」類別,顯示這些人士已離開職場。

所謂「大離職潮」(Great Resignation),是美國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梅斯商學院管理學教授安東尼∙克洛茨(Anthony Klotz)於今年5月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出,瞬時成為熱門話題。

克洛茨說: 「疫情期間,人們經歷了死亡、染病和封城,人們有時間及動力去思考:這是生命?我們一生追尋的,真的能帶來幸福嗎?」

他又認為,在疫情期間,企業轉換了典型、古板的運作模式,受薪階層體驗到其他更彈性的上班模式,人們開始不再有著為工作而犧牲生活質素的心態,反而重新想像如何在有限的生命裡發揮自我的最大價值。現時疫情較為穏定,辭職潮出現了。

也有人將疫情視為「重啓」(reboot)事業的機會,住在紐約都會區的珍尼爾(Janel Abrahami)趁去年疫情的期間,開創了新的事業,現時她是一位職涯教練(career coach)。她不少客戶跟她一樣,希望找到更豐富的人生。

美國勞工專家認為,目前的辭職潮是一種長期趨勢,在經歷過疫情期間的居家辦公(Work From Home)的遠距工作(remote work)模式後,人們愛上這種自由的感覺,也讓他們得到更多時間陪伴親人。再加上擔心感染病毒,不少美國民眾紛紛決定提早退休。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爆發後,聯邦政府經濟刺激政策,發放紓困現金,股市和樓價上升,是推動力之一。一些資金較為充寬裕的民眾,便得以提前從職場退休,但不必領取社會保險金,等數年後年紀較長,可領取金額更高時才申請。

今年離職的菲恩,也是較早與丈夫查看積蓄之後,發現因為資產增值快速。如果能夠控制生活開銷,其實已經可以不必再工作了;也不必申請社會保險金,仍然能夠維持生活。

大離職潮並不限於白領僱員,美國的餐飲、零售等行業亦陷入人手不足的困境。後疫情時代的工作機會大幅增加,各行各業面臨勞動力短缺,人們離職後很容易找到新工作。

在德國,今年8月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公司表示技術工人不足。德國聯邦就業局(German Federal Employment Agency)局長德特勒夫·謝勒表示,德國多個行業包括護理和綠色科技有大量職位空缺,需要輸入40萬技術工人予以填補。

美國波士頓大學凱斯特羅姆商學院(Questrom School of Business)市場、公共政策及法律高級講師傑∙扎戈爾斯基(Jay Zagorsky)說: 「我相信數以千計的人已經受夠了,他們工作過勞,但覺得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哈佛大學的勞動經濟學家勞倫斯·卡茨(Lawrence Katz)認為,目前的大辭職潮增加了工人對企業提出的談判條件,顛覆了勞工和企業之間的權力關係。

然而,正如克洛茨說: 「大離職潮的原因有多個面向,也以不同形式呈現。我相信不能過於簡化,我想情況只會更為複雜。」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