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像熊貓擁有黑白雙色、似豬又似象的貘(Tapir),原來是遠古早已存在的「活化石」……

2021年4月20日,在印尼蘇門答臘廖內省的北乾巴魯市(Pekanbaru),居民聽見附近水池發出一聲巨響,誤以為是有小孩誤墮水中,趕緊前來搜救,發現池中有一隻體型巨大的野生動物──貘。

人們可能對貘很陌生,但貘卻是馬來西亞國寶級的物種,而貘更有屬於牠們的日子──每年4月27日被定為「世界貘日」(World Tapir Day),用意是呼籲保護居住在世界各地的這種巨獸,讓牠們免受人類侵害。人氣日本動畫「寵物小精靈」其中一隻神獸「Drowzee」外型也取材自貘,有催眠的本領。

貘屬於奇蹄目貘科的哺乳動物,雖然看起來與豬、食蟻獸有些相似,但血緣上跟馬、驢、犀牛更為接近。據考古發現,貘簡直是「活化石」,自數百萬年前的中新世(Miocene)即存在於地球上,歷經了好幾場大規模滅絕,牠的身體特徵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貘可分為山貘(the mountain tapir)、中美貘(Baird’s tapir)、南美貘(South American tapir)、卡波馬尼貘(Tapirus kabomani)及馬來貘(Tapirus Indicus)5種。馬來貘為現存 5 種貘中體型最大的物種,也是唯一生活於亞洲的貘。

馬來貘又名亞洲(Asian tapir),跟其他貘的最大的分別,是牠跟大熊貓一樣,身上有鮮明的黑白兩色,由於牠有長鼻子,也常被誤以為是穿山甲。事實上,貘是食草動物,天生害羞,獨來獨往,只在夜間行動,由於牠的體長可達2公尺、身高約1公尺,體重可達250至320公斤,體型巨大加上皮毛堅韌,因此沒什麼天敵。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簡稱IUCN)估計,現時東南亞地區約有2,500頭馬來貘,其中約1,500頭在馬來半島上棲息,其餘在蘇門答臘島上。山貘在南美安底斯山脈(Andes Mountains)棲息,數量不到2,500頭,而中美貘則有約4,500頭;更少見的南美貘與卡波馬尼貘數量則不詳。

年幼的馬來貘身上呈斑紋,成長後才變成黑白兩色

貘是食草動物,個性溫馴,且天生害羞,獨來獨往,只在夜間行動,由於牠的體長可達2公尺、身高約1公尺,體重可達250至320公斤,體型巨大加上皮毛堅韌,因此沒什麼天敵,在南美洲只有諸如美洲豹、黑凱門鱷等凶狠掠食者才可能將其捕獵,而亞洲獨有的馬來貘更是少有被野獸襲擊。

貘早於1986年被列為瀕危物種。30多年來,由於棲息地減少和分散,加上人類捕獵,數目越來越少,原因之一是與人的衝突。例如在馬來西亞,去年已有92頭馬來貘被車撞死。

馬來西亞野生動物和國家公園保護局(Wildlife and National Park Department)拿督拿督阿都卡迪爾(Datuk Abdul Kadir Abu Hashim)說: 「貘被迫至無處容身,因而要離開牠們的棲息地,才會成為交通意外的受害者。」

馬來西亞政府雪蘭莪州的双溪杜順馬來貘保育中心(Sungai Dusun Wildlife Conservation Centre),專門從事保育馬來貘的工作,同時也設法開闢動物走廊,讓野外的馬來貘可以互相連繫。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