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首都喀土穆(Khartoum)以北400公里有一處叫辛加伊爾谷(Wadi Aldingair)的地方,當地雨量稀少,一片荒漠。這裏人口只有數千,缺乏公共設施,沒有醫院、學校和公路。
這裏出現不少高低起伏的「土丘」,原來是當地人在荒漠中「淘金」堆起來的沙土。辛加伊爾谷更吸引不少外國公司進駐,而且不時與居民發生衝突。
現時蘇丹全國接近130間採礦公司,還有數目不詳的家庭式採金工場。估計現時全國有150萬人從事採金業,包括婦女、兒童和長者。
蘇丹與南蘇丹在2011年以前原本是同一個國家,南部主要是以信奉穆斯林為主的人口,與北部多神信仰的人口因文化和宗教不同而經常衝突。1955年發生第一次蘇丹內戰,到1972年南北雙方簽訂和約,南部成立自治區。1983年,蘇丹爆發第二次內戰,前後持續20多年,至2005年交戰雙方簽署《全面和平條約》。
2011年,南部舉行獨立公投,結果導致南蘇丹共和國(Republic of South Sudan,簡稱南蘇丹)正式成立,北部則仍稱為蘇丹共和國(Republic of the Sudan,簡稱蘇丹)。獨立前的南蘇丹地區是蘇丹的主要石油產地,南方的獨立不但使蘇丹面積縮小了四分之一,更損失了四分之三的石油收益,蘇丹一蹶不振,政府陷入了財政赤字。
蘇丹在南蘇丹分離後全力發展礦業,包括鐵礦和金礦等。2015年後,鐵價下跌,蘇丹決定停止鐵礦生產,全力發展金礦,引入外來投資者開採。然而由於蘇丹總統巴席爾收容阿爾蓋達和其他國際恐怖組織,被國際社會制裁,只有少數公司冒險在該國開採金礦。
2015年,俄羅斯公司在蘇丹紅海和尼羅河沿岸勘探當地黃金儲@,估計蘇丹黃金礦藏達46,000公噸,當時市價值17,000億美元。
金礦的開採成為各方勢力爭奪的目標。僅2012年度蘇丹就出口了46公噸黃金,市值高達25億美元。到2017年,出口量增加至100公噸,使蘇丹成為全球第三大黃金輸出國,僅次於南非和加納。蘇丹希望將產量提升至每年140公噸,成為全球第一黃金出口大國。
近年,中東新富的阿拉伯聯合酋長國(UAE)積極深入非洲黃金產業鏈,成為非洲金礦的轉口貿易熱點。2016年,阿聯酋從非洲各國進口的黃金價值高達150億美元,杜拜成為非洲金礦的轉口貿易熱點。
然而,在蘇丹開採的黃金,有相當數量透過非法途徑入口到阿聯酋。蘇丹以往規定,開採後的黃金要以官價售予該國中央銀行,不少人卻以較高的黑市價格走私黃金出口,估計非法出口的黃金佔了總體出口量的70%。至去年底,該國政府正式准許私人公司出口黃金,期望杜絕黃金走私活動。
研究當地採金業的穆罕默德‧沙拿(Mohamed Salah)表示,蘇丹大力發展採金業至少造成兩大問題;該國政府批准外來投資者開礦,引發越來越多衝突。他說:「政府會使用武力,或更改法例沒收居民的土地。」
沙拿又說,以水銀或氰化物(cyanide,俗稱山埃)提鍊黃金,會影響礦工健康和污染環境。
至於蘇丹的原居民,則採用一種簡陋的淘金方法,他們將含有金的礦石碎成沙粒,混入水銀,水銀可以吸附在金子上,再將混有水銀的金子加熱,水銀會變成蒸氣蒸發後,剩下金粒。以這種方法提煉的黃金不但純度低,工人吸入水銀的空氣,肝、腎、脾和心臟都受到影響。
另一種簡單的方法,是以氰化物溶解礦石,再過濾及收集金粒,然而,這種方法會嚴重污染附近的土壤和河流。
今年四月,自1989年獨裁統治了蘇丹超過30年的巴席爾(Omar Bashir)在民眾示威、軍方倒戈下被推翻,這消息隨即引起阿聯酋和沙特阿拉伯不安,恐怕蘇丹政局不穩會影響他們在該國的利益。
巴席爾除收容拉登,更曾血腥鎮壓南蘇丹獨立運動。2003年巴席爾又支持達爾富爾(Darfur)地區阿巴拉牧民族武裝力量(Janjaweed),發起對當地其他居民的「種族滅絕」,導致多達40萬人死亡,因此成為國際社會通緝多年的「戰爭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