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環球影業將推出新一部《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系列電影《侏羅紀世界:重生》(Jurassic World: Rebirth),是該系列的第七部作品。自1993至2022年的第六集《侏羅紀世界:統治霸權》(Jurassic World: Dominion),30多年來,這系列電影票房總收入達60億美元,足證大眾對恐龍的與趣,歷久常新。
首集《侏羅紀公園》至今累積票房達11.14億美元;2015年的《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票房為16.72億美元,至今仍是最賣座的電影。
恐龍大約在6,000萬年前滅絕,但現代有關恐龍的產品卻帶來巨額利潤。除了電影,由10美元一件的塑膠暴龍玩具,到4,500萬美元的恐龍化石,恐龍現在已成為一門大生意,稱為「恐龍經濟」(dinosaur economy)。
恐龍化石是不少私人收藏家的「另類資產」。在佳士德和蘇富比的拍賣會上,經常出現恐龍化石的競投。近年較巨額的成交,包括2021年在美國南達科他州發現的歷來最大三角龍「大約翰」遺骸,被私人收藏家以800萬美元投得。2002年,在美國蒙大拿州發現的暴龍(Tyrannosaurus rex)近親蛇髮女怪龍(Gorgosaurus),以610萬美元給不知名的買家投得。
2020年,於1987年出土的暴龍史丹(Stan)被不知名買家以3,180萬美元投得,創下當時同類物品最高成交價。由於當日並未有公布買家資料,外界紛紛揣測,以後大眾可能再沒有機會見到該化石。直至2022年,才有消息證實這件化石由有博物館背景的阿聯酋投資公司投得,將會在阿布達比博物館展出。
去年7月,獲譽為「保存最完整」的劍龍(Stegosaurus)Apex骸骨化石在美國紐約的拍賣中以4,460萬美元的天價成交,由對沖基金經理肯‧格里芬(Ken Griffin)投得,創下恐龍化石最高價拍賣紀錄,他後來借出給一間博物館展出。
一些古生物學家擔心,這些重大的科學發現落在私人收藏家手中,只會令這些史前歷史遭私有化,無助推進有關恐龍的研究。
恐龍化石是億萬富翁收藏玩意,加上對沖基金經理、科技公司的管理層和藝術品收藏家推波助瀾,成交價不斷創新高。
然而,一般中產階級父母,同樣要為恐龍花錢。為人父母,或許有一天會發覺子女能認出各種恐龍的種類,連那些複雜冗長的恐龍名稱也琅琅上口,他們在子女或子侄生日,可能被拉到百貨公司的玩具貨架前,尋找心愛的塑膠暴龍或猛龍的玩具。這是恐龍經濟的一面,少年消費者喜愛恐龍,令需求永遠不會消失。
即使沒有荷李活電影的影響,兒童也會自然而然關注恐龍。心理學家指出,兒童成長都經過一段「恐龍時期」。研究發現,有三分一2至6歲的兒童,會有對單一主題產生強烈興趣的階段,對象可能是飛機、火車或汽車,卻以恐龍的數目最多。
印第安納大學和威斯康辛大學學者2008年在《Science Direct》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持續的強烈興趣,尤其是對恐龍等概念領域的興趣,可以幫助孩子增進知識,建立更好的毅力、注意力持續時間和更深層次的資訊處理技能。
古生物學家肯尼斯‧拉科瓦拉(Kenneth Lacovara)、現任羅文大學(Rowan University)吉恩和里克‧埃德爾曼化石公園(Jean and Ric Edelman Fossil Park)的主任,他說:「對於很多孩子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嘗到掌握的滋味,成為某方面的專家,掌握到他們的父母、教練或醫生不知道的東西。這令他們感到很了不起。他們的父母可能能夠說出三到四種恐龍的名字,而自己可以說出20種,看起來像是真正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