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的巴勒斯坦女孩華雲(Rawan)拿著攝影機,拍下了母親依在牆壁的相片。她說:「我的安全感都來自爸爸媽媽,他們時刻都在竭力保護和安慰我,令我得到自信和啟迪⋯⋯但願我擁有超能力,有足夠力量拯救在險境中的人,保護他們免受傷害。我不想見到別人受驚或悲傷的樣子。」
加沙局勢持續惡化,由2023年10月至今,超過10萬名巴勒斯坦人為了逃離戰火,跨過邊境進入埃及,華雲和她的母親是其中一個家庭。
國際慈善組織救助兒童會(Save the Children)在埃及的分部為入境的巴勒斯坦兒童提供生活必需品、醫療和教育的同時,亦留意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早前該組織和開羅一個名為Choose Love的難民兒童支援組織合辦了一個影像發聲計劃 (Through their eyes: Children in Gaza capture life and hope),邀請10位來自加沙地區的11至13歲巴勒斯坦兒童參與,他們每人獲發一部數碼相機,在齋戒月裡用攝影作品、畫作和文字,製作個人拼貼手帳,訴說有關在埃及的新生活、掛念家鄉和對巴勒斯坦人身份認同的故事。
13歲的沙迪(Shadi)用他平生第一部數碼攝影機自拍腳踏足球的生活照。他分享:「踢足球的時光是最愉快的,置身偌大的體育館,有很多人為我喝采,我覺得很興奮,就像參加重要賽事的著名球星。我奔向龍門,出盡全力射球。然後,大家都站起來拍掌,高呼我的名字。」
父親至今仍在加沙的他說,參加這個影像發聲計劃給他一份「回家」的親切感,帶給他愛和安全感。
塔蓮(Taleen)最滿意的攝影作品拍下了自己在家裡讀《可蘭經》的情景。她說:「讀經的時候,感覺是愉快、聖潔和安全的。」
這輯在世界難民周(6月16至22日)於開羅展出的兒童攝影作品,提醒大家在新聞標題背後,有很多真實、有血有淚的經歷。相片亦提出停火和以色列停止佔領巴勒斯坦等訴求。
埃及救助兒童會的難民兒童支援服務輪候名單上有2千多人。同時,國際人道救援經費削減,埃及多項支援巴勒斯坦流離失所家庭的服務被迫終止,今年估計有45,000名兒童無法得到支援。
志願工作者艾莎去年帶著五名兒童由加沙逃難至埃及,她表示戰火紛飛的日子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深遠的影響:「孩子經歷喪親、截肢、失去家園,失去上學的機會。戰火的影響是深遠的。當聽到汽車聲,他們會以為是炸彈;摩托車走過,他們以為是轟炸行動。」
一位參加者的母親瑪也說,在加沙遭逢一個月轟炸,渡日如年。她想外出領糧食,又擔心孩子留在家裡的安危。她有一位朋友的子女在戰火中喪命,嘗試找回孩子遺體的過程中也飽受煎熬。
「救助兒童會的影像發聲計劃設立了攝影工作坊,導師是尼日利亞裔的英國著名攝影師夏利文 (Misan Harriman),他拍攝的紀錄片《Black Lives Matter》最廣為人知,也是英國《Vogue》雜誌百年來首位拍攝封面照的黑人攝影師,作品《The After》曾獲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短片。
身兼救助兒童會親善大使的夏利文認為,計劃的意義在於給孩子抒發情感的出口。他說:「兒童往往是衝突中最大的最害者,他們的聲音和故事需要獲得聆聽⋯⋯孩子為了記錄想留下的東西而按下快門,這種直覺會隨著年歲增長而喪失。」
他教授孩子構圖和光線運用,希望他們明白,有無窮方法訴說自己的故事。他提醒大家在欣賞孩子的作品時,留意裡面沒有悲天憫人的畫面,也沒有絕望的表情。孩子用活在當下的心態拍攝,面對紛擾的世界,相機讓他們透過鏡頭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