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富士山南部,有一座佔地176公頃的新城市出現。整座城市是全天候的「實驗室」,運用科技持續收集有關居民活動的數據和反饋,不斷自我學習和演進,以完善城市的基建、能源系統、運輸交通和廢物處理系統。
這個城市名為「織城」(Woven),象徵縱橫交錯的數碼基建、道路網絡的流動性和人三者交織成未來的城市。這個項目由以紡織機器起家的日本豐田汽車打造,其理念是居民成為城市的設計者,城市建設不再是建築師、城市規劃事務所和工程公司的專利,社區居民也不再是被動的用家,只接受企業設計和製造的產品和空間。
「織城」第一期於去年啟用,率先入住的360人大部分是豐田員工和他們的家屬,還有一些是研究人員和公司的退休員工。整個項目竣工後可容納2,000名居民。計劃引入背景多元化的居民,旨在確保居民的反饋能夠全面反映都市生活的需要,令「織城」成為更有代表性的未來城市原型。
「織城」有別於一般智慧城市,定位是「都市作業系統」,容許多種電腦軟件在系統內操作;它又是不斷演進的實驗室,一直參考真實世界的數據和居民的反饋,自我學習和修正。
為此,「織城」設立廣泛收集意見和數據的機制:由傳統的社區參與設計工作坊、問卷調查、居民諮詢小組,以至高科技的活動追蹤系統。居民由在公共空間漫步,到使用公園的模式,都是有助改進城市服務和設施的有用數據。
在交通運輸方面,豐田在「織城」應用了前瞻性的科技,著眼的不是智慧汽車,而是更廣義的「行動力」。城裡裝置了大量物聯網設施和數碼科技應用,令規劃者能夠主動建構多種都市情景,以測試如何按環境因素提升能源、廢物處理和照明系統的效率。
行人道和單車徑歸類為「線狀公園」,側邊是低速的無人駕駛巴士道路。由e-Palette穿梭巴士提供載客和載貨服務,以至流動零售服務。當數據顯示某行人區的流量減少,「織城」會配置流動咖啡室和小公園,為社區加添活力。
豐田在「織城」中引入多間合作夥伴的解決方案,如Daikin的家居空氣質素調控方案;UCC的流動咖啡室為居民提供聚會地方;DyDo和 Nissin 營養飲食站可以按消費者的喜好作出分析和回應。在這座城市裡,建築物採用可持續和碳中和的木材,屋頂裝有太陽能光伏板。水電和互聯網光纖網絡等基礎建設鋪設在地底,確保安全和美觀。同時,全城禁止使用燃油的汽車行走。全城大約有25,000平方米的地下隧道,連接城中14幢建築。這種地下網絡,配合自動化的車輛和機械人,可提供高效率的運輸系統和廢物處理系統。送遞機械人在地下運作,不受天氣變化影響。
可持續發展和減少碳排放是「織城」重視的元素,其基建的核心部分是去中心化的氫能微電網,由太陽能光伏板支援,生產的電力可儲存在充電池,供車輛和家居使用。這種輕盈的便攜式充電池可供一個家庭的基本電器使用數小時。在試驗過程中,一些長者表示未能掌握如何使用充電池,系統隨即從善如流,重新設計,加入了升降輔助器和語音指示技術。
城市監測系統會按行人道的人流、能源消耗狀況和公共空間的使用模式等調配穿梭巴士的班次,重新劃分公共空間,以及調節街道燈光,以節省能源。
全球各地的發達城市面對相同的挑戰──辦公室和商業大樓空置率增加,在家工作的人口比例增加。不少跨國科技公司都在開發高端科技主導的城市,例如Google的Sidewalk Labs、加州California Forever和沙地阿拉伯的NEOM,但這些項目都被評為規模過大,規劃設計太僵化,忽視了居民的意見。
豐田宣稱,有意將「織城」模式推銷到世界各地。「織城」採取由下而上的發展模式,其運作可歸納出三大原則:一是「由小開始,快速反覆測試」,不急於擴大規模;二是「持續的實時反饋」,以居民的建議為依歸,提升城市的各種科技應用和令系統運作更有效率。三是賦權予居民,讓他們明白自己不是被動的用家,而是主動的共創者,他們的生活經驗正實時塑造和改進城市的系統和設施。
根據「織城」的概念,實時數據反饋有助企業和城市規劃者找出哪些商業大樓可轉作居住、混合或娛樂場所等用途。它亦起了示範作用,展示如何有策略地配置辦公室和共享工作間、零售和康樂設施。在這種思維之下,以後的城市再沒商業區和住宅區的劃分,一個住戶一個單位的建築模式也不再是必然。地區或城市是動態發展的,目標是強調工作─居住的混合用途發展、靈活的基礎建設和減少依賴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