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成功秘訣未必有助兒童成長。換個心態,同樣可以邁向成功。為甚麼?

目光要遠大、做事要專心一致…,相信大家都聽過不少成功人士分享他們的成功秘訣。家長們也經常這樣教導他們的下一代。然而有些研究顯示,這些秘訣並不一定有助小朋友成長。

曾撰寫「快樂軌道」(Happiness Track)心理學者愛瑪‧賽佩拉(Emma Seppälä)說,這些成功秘訣,在短時間內可能增加人們工作效率。然而,長遠卻可能出,現反效果,令人出現心力交瘁及怠倦(burnout)的情況,最終不能達成目標。

以下賽佩拉對父母的幾項建議:

放眼未來,邁向理想?還是活在當下?

專注其實並不容易,過往的研究顯示,人醒著的時間,有一半時間是在胡思亂想,不是為過去後悔,是為將來擔憂。當你整天想著要考得好成績,進最好的大學,結果可能會產生焦慮及恐懼。長期處於壓力,會影響健康、專注力及記憶力。

小朋友若能活在當下,專心在眼前的事上,會活得更快樂,學習表現更好。有研究指出,心情愉快,工作效率會增加12%。

壓力是動力?還是放鬆一點?

大家看見小朋友越來越早出現焦慮的症狀,因學業壓力太大而出現自殺傾向亦不罕見。事實上,家長的生活方式,正顯示壓力似乎是無可避免。他們日以繼夜工作、時刻處於緊張狀態直至心力交瘁,晚上要以酒精及藥物幫助入眠。難怪有研究顯示,家長出現工作怠倦,其子女比同齡的小朋友更容易出現怠倦的情況。

父母可以跟子女一同學習以冥想、瑜珈及深呼吸等活動紓緩壓力,這些活動對成人及兒童同樣有效。

享受忙碌?還是樂得清閒?

西方人即使在工餘時間,也喜歡尋求剌激的活動,少有靜下來的時間。父母亦為子女安排各種課外及家庭活動。但研究顯示,人腦在放鬆狀態時才想到最棒的意念。讓小朋友讀一本書、出外放狗、在樹下躺一會、望望天上的白雲,讓他們從另一角度看人生,協助啟發他們創意及新思維,但最重要是可以讓兒童身心鬆弛。

發揮所長?還是從嘗試中學習?

父母們傾向以兒童所展現的天份,認定他們的是數學家、社交型或藝術家等,但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嘉露‧德威克(Carol Dweck)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這種心態反而令兒童自困於特定的框框內,令他們不敢涉足其他領域。一位小朋友常常被稱讚在運動方面表現優秀,可能不敢走出自己「舒適區」(comfort zone)去接觸戲劇。這樣令他們日後怯於接受新挑戰。

努力克服自己的弱點?還是接受自己的局限

父母常以為批評有助兒童改進,大家不自覺地教導小朋友要自我批評,但卻未有留意批評對兒童的負面影響,例如一位家長告訴子女要開放些,可能令他覺得父母在批評他太內向。研究亦發現,自我批評令人只著眼於自己的弱點,可能打擊個人的自信心,更加害怕失敗,半途而廢及作出錯誤的決定。

反之,家長應協助兒童學會愛惜自己,以安慰一位失意的朋友或同事的心態對待自己,而不會對自己過度苛責。例如一位害羞的小朋友應告訴自己有些時候害羞並不是大問題,因為自己從來不是很外向的類型,這樣他可以有動力慢慢改進。

世界就是這樣冷酷無情,所以你要力爭上游!還是以愛心對人?

研究發現,與人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讓人保持健康、快樂及長壽,同樣更有助智力的發展。賓夕法尼亞州大學華頓商學院(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s Wharton School)管理學教授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在《給予》(Give and Take)一書更指出,對人表現出愛心及能與人建立互助關係,更有助在事業上獲得成就。

兒童天生是滿有愛心及仁慈的,所以應該鼓勵他們多體會別人的感受,學習設身處地為人著想。世界雖然充滿競爭,但總可以讓自己及他人過得輕鬆一點!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