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印度工程師受《星球大戰》啟發 創出濕氣變水技術

在印度喀拉拉的科澤科德(Kozhikode),很多住戶的水井都近乎乾涸,當地政府要實施制水措施,人民生活相當不便。三位工程師成立了社會企業,將空氣中的濕氣變作潔淨食水,解決缺水問題。這項環保創新技術的靈感竟是來自科幻電影《星球大戰》。

施華斯達(中)和兩位友人共同創立社企,開發用空氣製水的技術。(圖片:Uravu Labs)
施華斯達(中)和兩位友人共同創立社企,開發用空氣製水的技術。(圖片:Uravu Labs)

施華斯達(Swapnil Shrivastav)回想2016年在科澤科德的制水日子,當時他是大學建築系學生,每天要自行到水塔打水,來梳洗、洗衣服、飲用,限額只有兩桶。缺水問題一直是他關心的事情。他在中學時期曾參加一個應對城市水資源緊絀問題的提案比賽,並且獲獎,自此熱心鑽研開拓水源的科技。

他想起《星球大戰》裡的「水分蒸發器」(Moisture vaporator),那是天行者家族居住的沙漠行星塔圖因(Tatooine)時,用作應對缺水問題的法寶。電影描述其原理是透過製冷,產生低能量的電離子場,以吸附水分,然後將收集到的水泵入蓄水池,調節酸鹼度後,便可飲用。

《星球大戰》中的製水工場在突尼西亞取景。劇中角色歐文拉爾斯(Owen Lars)利用水分蒸發器造水謀生。水分蒸發器像火箭,高3.5米,每天可以收集1.5公升水。(攝影:Andrew Corbley)
《星球大戰》中的製水工場在突尼西亞取景。劇中角色歐文拉爾斯(Owen Lars)利用水分蒸發器造水謀生。水分蒸發器像火箭,高3.5米,每天可以收集1.5公升水。(攝影:Andrew Corbley)

施華斯達表示:「既然科幻創作能夠想出這樣的儀器,而且原理有根有據,何不試試把它實行?」他在好奇心驅使下,嘗試將虛構的意念付諸實行。他與大學同學巴拉茲(Govinda Balaji)和華渣(Venkatesh Raja)四年前成立初創企業Uravu Labs,總部設於有「印度矽谷」之稱的邦加羅爾,開發將濕氣變水的技術。

他們首項出品是能夠將空氣中的水分轉化為液態水的機器。機器吸收的水氣,會經太陽能或可再生能源啟動的乾燥系統處理,加熱至攝氏65度凝結成水滴,變成食水。整個過程需要12小時,一台製水機每天可生產2,000公升食水。

原意是幫助村民解決缺水問題,但施華斯達發現機器成本太高,農村和小社區的居民根本負擔不來。而Uravu Labs又無法找到資金支持,只好轉為商業模式運作,利用機器製水、賣水牟利。目前公司有40個服務業的客戶,共售出50萬瓶水。公司除了財政上收回成本,還創下多方面的效益。根據Uravu Labs公佈的資料,用空氣製水的技術節省了79萬多公升的水;公司還堅持用玻璃水瓶,回收率達五成,從而又避免了使用12噸即棄膠樽 。

製水技術是較環保的方案,可減少水車運輸。
製水技術是較環保的方案,可減少水車運輸。

三人正計劃研製提升製水機的效率,例如令儀器可以在更低溫的環境操作,以至選用其他成本較低的物料。此外,他們亦在試驗將機器連接至數據中心,利用那裡排放的廢熱來支持乾燥程序。

該公司將產品命名為FromAir(來自空氣),除了供應給商店和企業,也作零售。產品宣傳文稿提及從空氣製成水的技術是「與過去77年告別」的獨立宣言,因為大家不用再依賴地下水。施華斯達更表示:「空氣中的水比全世界河流合計的水量還要多,而且每六至八天會自動補充,是真正可持續發展、沒有浪費的水源。」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預測,全球有一半人口,約40億人,每月面臨一次水荒,至2025年,將會有18億人生活在極度缺水的地方。

市場分析專家展望,將水氣變水的技術發展潛力巨大,其產值將由2022年的34億美元,在十年內大幅升至135億美元。製水技術分兩大類,一是採用冷卻和冷凝過程,一是用吸濕物料吸取空氣中的水分,然後通過乾燥和加熱程序,得出液態水。壓縮器的創新、熱能交換器和乾燥系統的能源效益提升,以至政府的支援和環保優惠,都有助該項技術長足發展。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