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破譯動物語言 人類日後或可與動物對話

機械人向墨魚揮手問好,墨魚能回應嗎?海豚的哨聲真的在問「你在哪裡」嗎?猴子會不會在我們沒留意時,輕聲報上名字?

以上問題,是今年首屆「克勒─杜立德挑戰賽」(Coller-Dolittle Challenge)入圍團隊的研究項目。這個奬項由英國Jeremy Coller Foundation和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聯合主辦,推動破譯動物聲音密碼的突破性研究,奬金高達10萬美元。

這項基金由Coller Capital的創辦人克勒(Jeremy Coller)贊助,他往後五年會繼續主辦這項比賽。比賽名稱出自經典電影《怪醫D老篤》(Dr DoLittle,或譯《怪醫杜立德》),電影講述一位醫生能與動物溝通交談。除了年度奬金,還有總額為1千萬美元的投資或50萬美元的現金大獎。

今年5月15日,「克勒-杜立德挑戰賽」公佈了首屆得主,是研究寬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的團隊,由美國麻省伍茲赫爾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的萊爾拉‧薩伊格(Laela Sayigh)和彼德‧提亞克(Peter Tyack)領導。他們正使用人工智慧(AI)來解讀海豚的哨聲。

參與這項研究的沙拉索塔灣海豚研究計劃(Sarasota Dolphin Research Program)自1970年代起,已經在佛羅里達州沙拉索塔灣研究海豚。多年來,他們建構了完整的聲音資料庫,記錄了六代寬吻海豚的聲音。

研究團隊將吸盤式的傳聲器附在海豚身上,收集牠們的聲音。團隊發現,海豚約有一半叫聲是獨特的「表徵哨聲」(signature whistle),就像是自己的名字,用來辨識個體。另一半是「非表徵哨聲」(non-signature whistle),過去對這類聲音的研究不多,研究人員推測那是用來傳遞其他資訊的。

隨著AI飛躍發展,讓人類有可能理解動物的心聲,作跨物種的交流。海豚的鳴叫、大象的低吼、鳥兒的歌唱等動物的聲音都蘊含著特定的模式和結構,傳遞訊息給同類,人類要理解這些模式並不容易。然而,AI的強項正是辨識特定模式,可以將數百萬條記錄下來的動物叫聲分類,以找到當中隱藏的語法,協助科學家解讀動物的聲音,甚至開啟人類和動物對話的大門。

目前大多數同類研究項目都集中在鯨豚類(cetaceans)動物,因為牠們跟人類一樣,透過看似具有結構和層次的複雜聲音排列作交流。例如抹香鯨(sperm whales)透過使用稱為「尾聲」(codas)的聲音序列,每個尾聲由3個到40個「咔噠」(click)聲組成,與其他鯨魚溝通。這些聲音每次短至千分之一秒。

其中一項研究是「鯨類動物翻譯計劃」(Cetacean Translation Initiative,簡稱Project CETI),有美國多間大學的學者參與。計劃指出,鯨豚會輪流活動,用特定的咔噠聲來互相稱呼,甚至有多種方言。研究人員期望最早在2026年就能說「鯨語」。

「鯨類動物翻譯計劃」目前只有約8,000筆抹香鲸聲音資料,ChatGPT這樣的大型語言模型可使用和分析1萬億個字詞。

「克勒─杜立德挑戰賽」獎項評審之一、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哲學教授喬納森‧柏奇(Jonathan Birch)指出,要從模糊不清的動物叫聲中分辨出有意義、類似人類「詞彙」,需要大量樣本和對使用情境作深入理解。

雖然學界普遍認同AI解構動物溝通數據的能力,但也漸漸出現爭議。一個根本的問題是:解碼動物聲音的最終目標為何?一些組織,如Interspecies.io明確表示,目的是將聲音轉化為人類可以理解的訊號。

有研究人員對於AI模型最終能否讓人類與動物溝通持審慎態度。德國生態學家雅各‧馮‧於克斯庫爾(Jakob von Uexkull)將這些不可理解的世界稱為「環境世界」。要真正解讀動物語言,人類需要踏入動物的「環境世界」。

英國公開大學(Open University)的動物電腦互動學教授克拉拉‧曼西尼(Clara Mancini)認為:「這些技術發展可證明動物的溝通系統與人類語言一樣細緻且有效。但解讀一種語言並不等同理解言語使用者的經歷。在這條通往跨物種溝通的道路上,除了好奇心,我們還需要保持謙遜和尊重,認識到每個物種都擁有其獨特的知識和世界觀。」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