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探討建築物如何應對氣候變遷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Venice Biennale of Architecture)已於今年5月10日開幕,展期至11月24日。本屆展覽以「多元智慧——自然、人造、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為主題,聚焦在當代建築如何以創新方式應對氣候變遷,強調跨領域合作、可持續設計與環境責任,在全球面臨氣候變遷等危機下,探討建築在未來的角色與可能性。

當中關鍵字Intelligens一般翻譯為「智慧」,但是其實有更廣闊的含義,最後一個音節gens在拉丁語中是「人」的意思,即以人為本,開展跨越人類與自然、個體與集體之間的多維聯結。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場館之一。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場館之一。
由泰國最有影響力的建築師Boonserm Premthada設計的《象群小敎堂》獲「國際精選」部分「特別表揚獎」(Special Mention Awards)。設計的材料來自大象糞便。
由泰國最有影響力的建築師Boonserm Premthada設計的《象群小敎堂》獲「國際精選」部分「特別表揚獎」(Special Mention Awards)。設計的材料來自大象糞便。

本屆展覽由麻省理工學院感知城市實驗室(Senseable City Lab, MIT)總監、意大利建築師卡洛・拉蒂(Carlo Ratti)擔任總策展人。他說:「建築一直是對惡劣氣候的回應。從最早的原始小屋開始,人類的設計便以滿足居所和生存需求為導向,由樂觀態度驅動。人類的創造一直致力彌合惡劣環境和我們所需的安全、宜居空間之間的差距。」

展覽有「國際精選」(International Selection)部分,由策展人根據主題甄選和安排。另有66個「國家館」(National Pavilions),參展國可自行選擇參展的藝術家或主題。各展館分布於三個展覽場地,包括城東南端的綠城花園(Giardini)、阿森納萊軍械庫(Arsenale)和威尼斯市中心多個展場。

國家館由各國政府或文化機構獨立組織和資助,奪得國家館金獅獎(Golden Lion)的巴林館(Bahrain Pavilion)以「熱浪」為主題,切入點是氣候變遷,探討環境危機下的建築應對策略。策展人Andrea Faraguna帶領團隊在展館中重塑了氣候現實和文化背景的被動冷卻策略,重新構想公共空間的設計。

《運河咖啡館》(Canal Cafe)

美國設計師事務所Diller Scofidio + Renfro等合作設計的《運河咖啡館》獲得參與部分的金獅奬。咖啡館坐落於軍械庫展館後面,從附近的運河取水,經過特別的淨水系統處理,成為可飲用水,用作沖調咖啡。

巴黎皇家宮殿廣場(Place du Palais-Royal)

巴黎皇家宮殿廣場的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未來館址的建築工地。從入口處可看到景觀渲染圖,所有平台均位於地庫。該館將於今年底開幕

《根植於瞬息》(Rooted Transience)

阿聯酋國家館由Faysal Tabbarah策劃,這個名為《根植於瞬息》的設計探索穆薩拉(musallas,即祈禱區)的設計。伊斯蘭教的穆薩拉是向公眾開放的祈禱空間,較大型的可容納城鎮中所有人口。這個穆薩拉的設計像庭園,間格由棕櫚葉織成,可以根據需要在任何地方搭建。

原籍羅馬尼亞的設計師Mariana Popescu和德國設計公司TheGreenEyl的裝置設計,結構由天然纖維編織而成。

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建築公司Holcim 與普立茲克(Pritzker Prize)獎得主建築師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Alejandro Aravena)及其公司Elemental合作展出一幢以新型建築物料生物炭(biochar)建成的原型建築物。生物炭是透過加熱有機廢棄物產生的類似木炭物質,據稱可儲存碳,而不會將之排放。

La Libreria

由美國建築師事務所Diller Scofidio + Renfro(DS+R)設計的可拆卸圖書館La Libreria,外層用結構透明氟化膜(Structural Transparent Fluorinated Envelope, STFE),比傳統玻璃耐用三倍,透光率達90%,但重量僅為每平方公尺1.2公斤。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