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緬甸古方天然護膚品檀娜卡(Thanaka)承傳數百年而不衰,為何可能不敵入口的化妝品?

在緬甸仰光市班貝坦區(Bogyoke)的昂山市場,是市內主要的旅遊點,市場內盡是古董店、手工藝品店、珠寶店以及畫廊。在那裏,埃桑經營了一間紀念品店,店內最受歡迎的產品,是當地傳統的護膚產品檀娜卡(Thanaka)。

檀娜卡是一種淺黃色的粉漿,用檀娜卡樹的樹幹和樹根磨碎而成。人們將檀娜卡粉放在石磨上,加上水磨成漿後,塗在自己的臉上,據說能保持皮膚清涼、防曬、清除粉刺等作用,發燒和頭痛時服用檀娜卡還能退燒止痛。

緬甸人早晨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在自己的臉頰、鼻子和脖頸上塗抹這種粉漿;晚上就寢之前,都會使用檀娜卡。檀娜卡已經不僅是一種習慣,也成了一種療法。走在緬甸的大街小巷,不難見到當地人不論男女老幼,臉上都塗著黃色粉末。

據悉,緬甸人使用檀娜卡已有長久的歷史。歷史上最早有關檀娜卡的記載,是14世紀羅娑陀利王(King Razadarit)時代的一首詩,不過有人相信檀娜卡更早出現,歷經改朝換代歷久不衰。

今年3月,緬甸宗教事務和文化部(Ministry of Religious Affairs and Culture)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將檀娜卡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該部門發言人昂山吳(U Aung San Oo)說:「我們有大量確實證據和古碑文,顯示國內很久以來已有人使用檀娜卡,我相信檀娜卡大有機會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內。」

然而,緬甸市面卻面對入口化妝品的競爭。在1988年緬甸軍政府掌政的數十年間,緬甸一直孤立於國際社會之外,直到2011年,緬甸開始嘗試推行民主,近10年間,新的觀念和消費潮流正在改變緬甸人日常生活。

24歲的吳桑迪(Sandi Oo)在當地的大洋百貨商店(Ocean)任職售貨員,她說:「許多年輕女士都認為,抹檀娜卡會讓她們看起來像鄉下人。」不過,吳桑迪說,她回到家裏以後,還是會和其他人一樣塗抹。她說,「說實話,檀娜卡比我賣的東西好多了。」

在實皆省(Sagaing)的阿亞道鎮(Ayadaw),是國內生產檀娜卡樹的重鎮,素有「檀娜卡市」之稱。當地一位農人溫貌(U Win Maung)擁有一幅面積達30公頃的農地,種有900棵檀娜卡樹。

然而,溫貌較早前將他的檀娜卡樹砍下,改種蘋婆樹(sterculia)。蘋婆樹的汁液,可以作為藥物和化妝品的增稠劑(thickener),或食物和飲品的穩定劑。這種樹生長快,生長一年,像橡樹一樣,從樹幹流出汁液,而檀娜卡樹則一般要7年才長成。

緬甸檀娜卡協會(Myanmar Thanaka Association)主席莫覺(U Kyaw Moe)說,由於受到入口化妝品的競爭,檀娜卡的需求過去四年不斷下滑。雖然生產商仍然採用檀娜卡製造化妝品、面霜、洗頭水等產品,但莫覺說,大部分的產品只含有小量檀娜卡,有些甚至沒有檀娜卡成分,只加入檀娜卡的香味。

莫覺說:「國內化妝品生產商大約購入5%的檀娜卡樹。」此外,收購檀娜卡價格十分低,農民根本無利可圖,於是紛紛改種其他農作物。

據統計,2018年阿亞道鎮有60,000公頃的農地種植檀娜卡樹,至2019年降33,600公頃,減少了45%。

50歲的農民溫丁烷(Win Tint)說:「我過往是跟隨家族傳統種植檀娜卡樹,但現在根本無法維持生計。」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