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法國保育專家花十多年找尋和保育稀有物種大犰狳

法國生物學家兼保育學家阿諾德‧戴斯比茲(Arnaud Desbiez)在巴西中部的潘塔納爾(Pantanal)居住多年。2009年一個晚上,他和同樣從事保育工作的妻子柏翠茜亞‧梅迪奇(Patrícia Medici)遇上了一頭大犰狳(學名Priodontes maximus,又叫巨犰狳)。

他形容當時的心情說:「這是我夢寐以求想見到的物種,牠是哺乳動物中最難得找到的。」

戴斯比茲生於法國,在美國長大,在英國根德大學(University of Kent)取得博士學位,曾在阿根廷、玻利維亞、尼泊爾等地工作,2002年開始在巴西的潘塔納爾(世界上最大的熱帶濕地之一)從事研究。

戴斯比茲首次遇上大犰狳後,便在森林設置觸發式相機(camera traps)作監測,幾個後月拍下第一張大犰狳的照片,他說: 「這張照片改變了我的人生。」從此,戴斯比茲在廣達350平方公里的潘塔納爾地區四處找尋大犰狳的踪跡。

戴斯比茲(右)和研究團隊。

2010年,戴斯比茲在該國的生態研究所(Instituto de Pesquisas Ecologicas,簡稱IPE)的資助下,創立了野生動物保護研究所(Instituto de Conservacao de Animais Silvestres,簡稱ICAS),開展了「大犰狳保育項目」(Giant Armadillo Conservation Project),首次對大犰狳作長期研究。研究人員以無線電發射機、觸發式相機、調查大犰狳洞穴等方法,試圖搜集更多有關大犰狳的生態和其他資料。

過去12年,項目由最初3位工作人員,擴展至現在有22人。戴斯比茲和工作人員共捕獲36頭野生大犰狳作研究用途,另對20頭大犰狳作監察。除了監察研究,他們更從事保育教育工作,建立消防隊,防止野火。

大犰狳、食蟻獸(anteater)和樹懶三個家族,均屬於哺乳動物裡相對原始的貧齒目(學名Edentata,即沒有牙齒),以螞蟻和白蟻為食物。牠們跟穿山甲(pangolin)一樣,渾身覆蓋著鱗片,但穿山甲屬鳞甲目(Pholidota),大犰狳長有一對小耳朵和一條長尾巴,所以有人形容牠們為「鎧鼠」。犰狳都是獨居生物,偶爾會與最多三個家庭成員共同活動。

大犰狳體型像豬,能長到50公斤重,1.5公尺長,是最大的犰狳物種。牠們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是一對鐮刀狀的前爪,長度可達20厘米,可用來挖掘洞穴。

穿山甲(上)和大犰狳(下)。

直到現在,科學家依然對大犰狳知之甚少,因為大犰狳可說是世上最害羞或最貪睡的動物,一天有超過20小時躲在地下的洞穴裡,夜深才出來活動。一見到有人或其他動物走近,牠們又會迅速鑽進泥裡。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大犰狳列為易危物種。該機構稱,由於喪失棲息地和捕獵活動,在過去三代,大犰狳數量減少了30%。戴斯比茨說:「我們實際上對大犰狳一無所知,而且有可能在我們了解到其基本自然歷史和生態角色之前,牠們就已經滅絕了。」

由於大犰狳猶如鬼魅,當地居民將看到牠們視為不祥的徵兆。戴斯比兹說:「能在野外親眼見到大犰狳的機會很小,一位在郊野出世和在那裡長大的農場主,在我們開始這一項目之前都沒有見過大犰狳。」

大犰狳在生態系統中有獨特的作用。牠們的洞穴長達5公尺,為至少70種其他物種,包括鳥類、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美洲豹貓(ocelots)和烏龜等提供避難所,抵禦極端氣候。

大犰狳的前爪。

戴斯比兹曾對兩頭大犰狳進行長期的觀察和研究,其中一頭名為依沙貝(Isabelle)的雌性大犰狳,戴斯比茲自2011年開始作觀察。牠共生育了兩頭幼大犰狳,一頭被求偶的雄性大犰狳殺死;另一頭名為亞歷斯(Alex)的雄性大犰狳,2013年出生,兩年後被殺。

透過研究這兩頭大犰狳,戴斯比兹團隊更為了解這一神秘物種的生物學和繁殖特徵。例如,一般認為大犰狳每次可生兩胎,但事實只能生一胎,起碼會跟母親生活三至四年,要花七至九年才成年,亦因此數目不多。

戴斯比兹跟消防部門合作,撲滅野火,避免野火禍及大犰狳,又與養蜂農戶合作,為農戶提供通電圍欄,並教導他們不要傷害大犰狳。

戴斯比兹更希望巴西民眾更多留意這個罕見的物種,他說:「在巴西的學校裡,大家喜歡談論非洲動物,而忘記了自己的動物群。」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