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柬埔寨山村居民控訴 成為「碳中和」育林項目受害者

聯合國訂立了2025年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各國企業為求達標,積極採納環保、關懷社區和多元管治(ESG)的框架,在環保方面設法減低碳排放,其中一種方法是購買市場上的碳信用額,藉以抵銷其業務產生的二氧化碳。柬埔寨豆蒄山地區一個「碳中和」育林項目遭揭露名不副實,有損害當地居民權益之嫌。

雨季來臨,豆蒄山國家公園的山谷村落出現水浸情況。(圖片:Anton L. Delgado/Southeast Asia Globe)
雨季來臨,豆蒄山國家公園的山谷村落出現水浸情況。(圖片:Anton L. Delgado/Southeast Asia Globe)

柬埔寨西南部豆蒄山地區的居民務農維生,在水邊種植榴槤、香蕉、大樹菠蘿和牛油果等水果。根據網上新聞媒體The World的採訪報道,有當地居民指,近月柬埔寨的軍人和環境部門官員,以及紐約非牟利組織Wildlife Alliance人員頻頻在區內出現,監察名為「豆蔻山南部REDD+」(Southern Cardamom REDD+ Project)的碳中和保育項目。由於項目需要土地植林,保護區內河岸的許多小農被迫遷離和停止耕作,甚至有居民因為採摘「保育」範圍內的植物而被捕,也有農田和房舍遭破壞。

一位拒絕透露姓名的居民向記者說,河岸泊滿空置艇子,原住民遭禁止過河灌溉自己的農田,也不許捕魚:「這裡的土地屬於居住在這裡的人,由森林的邊界開始,那裡是我們長期以來耕作的地方,他們來保育之前,我們就在。」

山谷地區最偏遠的Chamnar村豎立了一個指示牌,公佈「豆蔻山南部REDD+」項目在當地的國家公園範圍內資助興建了一座新水塔。(圖片:Anton L. Delgado/Southeast Asia Globe)
山谷地區最偏遠的Chamnar村豎立了一個指示牌,公佈「豆蔻山南部REDD+」項目在當地的國家公園範圍內資助興建了一座新水塔。(圖片:Anton L. Delgado/Southeast Asia Globe)

國際人權監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 發言人表示,過去幾年有關類似碳中和植林項目的負面報道時有出現,該些項目被指誇大其紓減氣候變化影響的作用。而且有調查顯示,該些項目以保育為名,實際上損害居民和原住民帶來損害。人權監察組織研究員查域士(Luciana Téllez Chávez)調查了柬埔寨的情況,指出:「居民在認為屬於自己的土地務農,但推行碳中和保育項目的人卻指居民的耕作活動是環境罪行。耕作和捕魚是居民世世代代謀取生計的活動,但他們卻因為幹活而被補。」

該碳中和項目透過出售碳信用額賺錢,截至2021年已獲得1,800萬美元收益,買家包括Delta Air Lines、Stella McCartney、McKinsey和波音等。

在碳中和保育區內有一座新建成的廁所。(圖片:Anton L. Delgado/Southeast Asia Globe)
在碳中和保育區內有一座新建成的廁所。(圖片:Anton L. Delgado/Southeast Asia Globe)

該項目的碳信用額定價較市價高,因為項目聲稱有惠及在地社區的元素,並獲得相關認證。不過人權監察發現,該項目在2015年開展,兩年半後才諮詢當地居民對發展的意見,不符合認證的要求:「在發展前必須得到居民事前在自由意志下作出知情的同意」。

專門研究氣候經濟的律師古倫活(Danny Cullenward)說,該項目的審計報告裡也有記載當地居民對沒有事前諮詢表達不滿。但審計公司SCS仍然簽發認證,做法令人憂慮。他表示:「那是雙輸局面,涉事各方都沒有做好本分,而規管又不足,信譽盡失。」

該項目的碳信用額由美國的非牟利機構 Verra認許。碳信額獲認證表示相關項目「對環境和社區有裨益」。Verra負責人回應記者查詢時表示對指控感到震驚,他相信機構的審計系統是可靠的,並強調對項目的氣候影響和道德操守有十分高的誠信要求。而社會審計認證公司SCS亦表示,由於內部調查在進行中,對指控不予置評。柬埔寨環境部長亦拒絕就報道作回應。而策劃該碳中和項目的Wildlife Alliance發表聲明,指人權組織的調查報告扭曲事實。

(圖片::Anton L. Delgado/Southeast Asia Globe)
(圖片::Anton L. Delgado/Southeast Asia Globe)

一位原住民說,他們一群村民種植的作物都遭國家公園管理人員和當地官員砍掉。他百思不得其解:「他們的職責是保育育林區,而不是巡查居民世代以來種植的田地和樹林。我只想碳中和項目的負責人看看地圖,檢視一下保育區和居民土地的重疊範圍,採取行動保障我們的權益,不要再傷害居民。」他表示不少村民偷偷繼續耕作,但收入不足以維持生計,被迫要貸款度日。他慨嘆:「當局只管小農,而不管那些用鏟泥機開墾土地的人。」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