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新華社新虛擬主播在人工智能技術上走到那一步,現時各地有甚麼相關發展?

「你好,你正在收看英語新聞節目。我是北京的人工智能主播,我將帶給你收看新聞的全新體驗。」

中國官方新華社和互聯網搜尋引擎「搜狗」今年11月7日在烏鎮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發布全球首個人工智能(AI)合成的新聞主播。在眾多熱議中,部分中國網民形容這個虛擬主播只是一個「沒有靈魂的講稿機」。

據報道,這兩位人工智能主播分別以新華社中文主播邱浩以及張昭為原型,擷取其面部表情、聲音特徵等合成,再輸入文字稿後報道新聞。「他們」會在新華社中英文客戶群、微信公眾號及新華視點微博等多個平台作24小時新聞報道。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伍爾德里奇(Michael Wooldridge)說,因為視頻整體非常平板,播報也沒有節奏、重點或抑揚頓挫,他認為觀眾要連續幾分鐘觀看都很難。

伍爾德里奇又說,傳統上的新聞節目主持人往往是有高度公信力的公眾人物。「如果只是讓觀眾看動畫,他們就完全失去與主播的聯繫。」

亞洲物聯網聯盟(Asia Internet of Things Alliance)秘書長劉建志認為,這個發明顯示了中國在語音識別、語意分析等各方面的進步,這些技術都涵蓋對語言的處理。不過他指出,這只是人工智能科技的一個次領域(subfield)。

《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的高級編輯韋・禮特(Will Knight)說:「在這個情況下使用『人工智能』作描述是有點不實,因為報道員本身並不擁有智能,而只是利用了某種機器學習來捕捉真正報導員的動作和聲音,透過虛擬報道員的影像來表達真人預備的新聞內容。」

他認為,如果這個人工智能主播能寫新聞稿,甚至打電話進行採訪等,則會是個很大的進步,不過目前仍然在技術上難以做到。禮特說,人們在使用「人工智能」一字時應該相當謹慎,例如今次報道員並不是人工智能,只是個相當先進的虛擬形像。

倫敦大學帝國學院機械及人工智能研究人員阿里・沙菲(Ali Shafti)亦表示,作為一位專注這領域的研究人員,向公眾介紹人工智能和機械人技術的時候,要特別小心,因為公衆對於這些科技都有一定的恐懼和負面想法,因此正確地解釋技術而非誇大其詞相當重要。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業界人士認為,虛擬主播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也許不需要太久的時間,虛擬的新聞報道員可能會取代真人的新聞主播。

日本放送(NHK)從今年四月開始,每星期三晚上11時的新聞節目《News Check11》,也有人工智能主播「讀子」(Yomiko)登場,與該節目主持人青井實、長尾鄉里、大成安代、宮崎由衣子等一起主持節目。

讀子的形象是一個卡通人物,沒有中國這次推出的版本那樣逼真。她有一頭俏麗短髮,身穿紫藍色的西裝外套配上及膝白色連身裙和白色高跟鞋,看起來相當端莊,由創作人氣玩具「杯緣子」的漫劃家田中克己所設計。

開發讀子的技術人員將日本放送旗下的主播大量新聞稿件錄音,這些錄音數據會透過深度學習技術轉移給讀子。

此外,日本社交媒體Spectee在今年11月7日宣布推出虛擬AI主播「荒木結衣」(荒木ゆい),Spectee同樣透過人工智能學習報道語音,進而了解播報時的口音、抑揚頓挫等資訊,製作出接近真人的自然聲音。

該公司正著手開發撰寫新聞稿的人工智能技術,期望從收集資訊、撰稿到發布,都能讓人工智能一手包辦。

Spectee公司還表示,主播的應用也不限於新聞報道,稍後可能會在各大節目擔任旁白、或是協助美術館語音廣播、觀光導覽、以及在結婚典禮上擔任司儀等工作。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