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她們不生育,卻樂於照顧家族的下一代。「潘克族」(Panks)女性積極擁抱「姑姑」、「姨母」的角色

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從事網絡營銷的姬絲汀娜(Christina Myers)與兄長傑西(Jess)的四位姪兒女感情十分要好。她頸上掛著一個配有音符鏈墜的銀項鍊,是姪女茱莉亞(Julia)年前送給她的聖誕禮物,至今一直未除下過。

諾亞(Noah)今年已經23歲,但仍不時聽取姑母的意見,他還記得年幼時姑母在曲棍球賽時為他打氣和出席他的生日會。諾亞說:「和姨母一時感覺很自在,她就像一位年紀較長但更有智慧的朋友,她沒有媽媽的威嚴,但卻像媽媽一樣給予提醒。」

在英國,年過50的卡洛琳(Caroline)小時候,想像自己兒孫繞膝。現在她卻過著自己的生活,但她也是一位自豪的、非常盡職的姑姑,有8個姪子和姪女。

卡洛琳是一名法醫心理學家,住在英格蘭南部一個海邊小鎮索爾海姆(Shoreham-by-Sea),她開玩笑說:「我有時會形容為我的兄弟們正為我成功地繁衍後代。我很喜歡和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在一起,我不生孩子,也不會失眠。」她很享受與姪女和姪子們在一起的時光,並覺得她與下一代有著實實在在的聯繫。

在歐美,很多未有生育的女性樂於看顧兄弟姊妹的子女,她們不單是父母以外的次要照顧者(secondary caregiver),甚至以「姑姑」、「姨母」的身份,扮演了另一位「母親」的角色。

在美國,2018年,有44.2%的女生未有生育,40歲至44歲的女性中,仍然有15%的人沒有孩子。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近的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18歲至49歲的美國人希望永遠不要孩子。2019年,在英國,1989年出生的女性中,49%的人30歲時沒有孩子。

對卡洛琳來說,姑姨與侄子、侄女之間沒有隔膜,更「感覺像是一種額外獎勵」。她認為自己接受這個角色,是對抗母親作為女性天職這種想法,並希望更多的女性意識到,做姑姨可能是完全正確的選擇。

紐約作家兼企業家梅蘭妮·諾特金(Melanie Notkin),則以創辦「酷阿姨」(Savvy Auntie)網站聞名。這或許是第一個給阿姨/姑姑的網路社群,在2001年設立,探討和分享女性和家庭的關係,臉書專頁更有超過10萬位跟隨者。

今年52歲的諾特金說,原先她也曾想過要有自己的孩子,不過遲遲未能如願,卻發現姪子、姪女已經漸漸成為她生活的中心。她也察覺,身邊越來越多的女性朋友沒有生孩子,但她們聚會時,話題往往圍繞著「我姪子姪女/外甥外甥女」。

2008年起,諾特金打造了一個詞彙「潘克族」(PANK: Professional Aunt, No Kids),去重新定調當代的「姨姨們」,指那些受良好教育、高收入,並深深愛著自己兄弟姊妹或朋友孩子的女性。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社會學家雲妮莎·梅(Vanessa May)和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el-Aviv University)的學者基內雷特·拉哈德(Kinneret Lahad)曾發表論文探討現代的「姨姨」角色(aunthood)。她們指出:「跟社會強加給母親的嚴格的角色和期望不同,阿姨/姑姑們沒有特定劇本,她們能自由定義自己的家庭關係與責任。」

美國密西根理工大學傳播系教授帕德莉茜亞·索第林(Patricia Sotirin)合寫了兩本有關姑母和姨母在社會和文化的書。她表示,這個時代人們對「潘克」的探索,是女性在社會中角色被重新評估的一部分。

索第林解釋說:「阿姨們不受既定角色或父母的社會壓力束縛,她們有更大的自由展示『有什麼可能』給孩子看。」但她說,阿姨們對我們生命如此重要,但卻未有獲得應有的尊重和認同。

不過亦有人認為,歐美社會的社會政策、媒體論述和人們的期望,仍以核心家庭為中心。另外像是責任定位與遺產繼承等問題,也還有很多模糊地帶。

非洲有句古諺:「養育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努力(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意指要使一個孩子在安全健康的環境中體驗和成長,需要許多人與孩子互動,不能只靠雙親。姑姑和阿姨們,相信是父母的一大助力。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