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印尼近年流行「未見即婚」,部分年輕人不約會即閃婚。社會上有人贊成有人反對,年輕人想的是甚麼?怎樣走下去?

2017年初,印尼街頭藝人納塔(Natta Reza)在社交媒體Instagram 上「找到」一位年輕女士,他覺得她是意中人,於是貼文給讚,雙方開始對話。幾小時後,納塔向這位女士求婚,兩人在那年二月結婚。

三年後,納塔和妻子瓦爾達(Wardah Maulina)已成為網絡紅人,各有100萬追隨者。他們更是「印尼不約會」(Indonesia Tanpa Pacaran 或稱Indonesia Without Dating)的代言人。這是一個網上運動,鼓吹單身的穆斯林不跟異性約會,以避免婚前性行為。伊斯蘭教義禁止婚前性行為,更主張早婚,由父母或教士安排。

印尼是全球人口最多的伊斯蘭國家。全國二億六千萬人中,約四分之一是在1990年代中期以後出生的Z-世代。然而,他們不少在宗教上傾向保守。根據印尼 Alvara 研究中心在2019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該國14至29歲的年輕人中,近60%形容自己宗教取向是「極端保守」(ultra-conservative)。

納塔和瓦爾達。

據了解,「印尼不約會」運動始於2015年,當時仍在大學就讀的拉奧德‧穆纳瓦(La Ode Munafar)眼見很多同輩年輕人約會異性,胡混渡日,覺得很擔心,於是發起了這個網絡運動,邀請單身穆斯林年輕人參與單性別的聊天室,分享物色結婚對象的心得。

「印尼不約會」在國內大受歡迎,至今在Instagram賬號有多達100萬關注者,更有約20,000收費的會員。穆纳瓦更撰寫了62本有關年輕人議題的書籍,又出售帽子、頭巾和鎖匙牌等商品。
今年2月14日,「印尼不約會」在蘇威西省舉辦了一個名為「印尼不約會日」的大型活動,由穆纳瓦、衞生專家和專業人士出席演講。

不少印尼年輕人參與「印尼不約會」的活動。

今年27歲、任職教師的塞蒂‧普吉亞圖蒂(Dwita Astari Pujiartati)經歷過幾次分手之後, 感到十分沮喪,決定不再追求浪漫,轉向不約會即結婚。在伊斯蘭教士兼媒人的協助下,與不同的相親對象交換資料,後來一位久未聯絡的朋友找上她,對方表示同樣想透過「非會面式約會」交往。

普吉亞圖蒂與對方交往了接近一年,期間只用電話聊天,從未有親身會面,更不曾牽手和親吻等。她說:「直到我們感到『過電』,(我現在的丈夫)問我的父母可否向我求婚。」她認為這種方式可以無須約會,避免婚前性行為,做個真正虔誠的穆斯林。她說:「為甚麼我要做一些浪費時間又不蒙真神喜悅的事呢?」

學者觀察所得,「未見即婚」是在1998 年總統蘇哈圖下台之後才出現的。蘇哈圖在任時强調政教分離,宗教只能是個人信仰,不能干預政治。男女交往並沒有受到嚴格的伊斯蘭習尚所影響。

然而,其後曾在阿拉伯國家受教育的伊斯蘭教士在印尼推動重拾伊斯蘭信仰傳統的運動,漸漸成為一股政治勢力。去年,政府在保守的伊斯蘭宗教組織的支持下,試圖推動修改刑法,禁止婚前性行為,但因為公眾的強烈抗議而擱置。

在印尼,並非所有印尼人都贊同這股「未見即婚」的風潮。25 歲的阿薩拉(Azara Mahdaniar)說:「我不同意這種閃婚。因我不想許下承諾後,才發現伴侶是個刻薄或有暴虐頃向的人。」

社會上有人批評「未見即婚」主要建基於雙方的背景和短暫的交往,容易引發婚姻問題。人權組織印尼古斯都爾全國網絡(Gusdurian National Network)研究人員卡利什‧馬迪艾西(Kalis Mardiasih)說:「我聽過很多家暴的事件。當然,這也可能在其他關係中發生。但(在男女交往時) 重要的是盡早了解對方的態度,看看對方是怎樣的人。」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