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上萬隻鴨子在農地奔馳,蔚為奇觀!原來這是一種「稻鴨共生」的環保耕種法⋯⋯

今年9月中,泰國佛統府(Nakhon Pathom)的一個農場在收割水稻後,農民放出約一萬隻鴨子到田裏捕食害蟲。安裝在無人機上的攝影機,拍攝到上萬隻鴨子一同在農田奔馳的境況,蔚為奇觀。

35歲的農人查聿戛(Apiwat Chalermklin)經營家族的70公頃農地,也飼養了四群鴨子。查聿戛的農地每年可產米三造,每當稻米收割後,他會把鴨子放養到稻田裏,復耕前再把他們送回農舍。鴨子在田間放養在外期間,會吃掉那裏的蘋果螺、雜草和其他昆蟲。

這種放鴨清稻的耕作方式,在泰國稱為「野外奔鴨」(ped lai thoong),是泰國農村的傳統耕作方式。據說,早在明清時期,中國廣東已有人採用這種起種植業和養殖業結合的耕作方式,後來流傳至一些東南亞地區。

20 世紀 90 年代,日本農學家萬田正治和右野隆雄在以此為本,提出了「稻鴨共生」(日本稱為「合鴨農法」)的學說,在當地得到了快速發展,並引入到南韓和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泰國是全國第二大的稻米出口。當地的種米季節,北部和東北部地區,每年5月雨季開始至12月,稱為為雨季稻,共可收成三造;旱季稻則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區,但主要依賴灌溉。

農戶將雛鴨放在農舍飼養20天,等待稻穀收割後,就把牠們放養到稻田裏生活,復耕前再把他們送回農舍下蛋。不過並不是每一種鴨子都適合在稻田放養,查聿戛飼養的鴨子,是來自英國的卡基康貝爾鴨(Khaki Campbell ducks)。

查聿戛說:「對養鴨的人而言,好處是能降低飼養成本。鴨子幫忙吃掉農場裏的害蟲,可以抑制雜草生長,農民也可減少使用化學農藥。」

另一位農民斯披帕(Prang Sipipat)說:「鴨子會吃掉上一造稻米留下的稻殼。此外,鴨群在田間走動,踏平了田裏的稻茬,復耕時更容易犂開泥土。」

多年來,泰國米農都以這種「合鴨農法」方式種植稻米,讓鴨農和米農可以互相配合。然而,泰國東部和北部地區今年持續乾旱,稻米產量減少,很多農民的生計受到很大影響。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