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非洲罕有物種㺢㹢狓被戰火和人類經濟活動威脅,已近乎走投無路,數目大幅下降。「百年之身」可能不保…

非洲中部的伊圖里(Ituri)熱帶雨林區,有一種身型跟馬一樣大小、黑色頸,臀部有黑白條紋的哺乳類動物㺢㹢狓(okapi)在這裡棲息。從前面看,㺢㹢狓像隻長頸鹿,從後面看,又像是斑馬。

這種又像長頸鹿又像斑馬的㺢㹢狓,在20世紀初才首次被人發現。由於剛果內戰,加上棲息地的非法淘金、採礦、盜獵等活動影響,㺢㹢狓的野外數量由1995年的45,000頭大幅減少至現時約10,000隻,現時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這種出現僅百多年的有物種很快可能步入滅絕。

㺢㹢狓可稱為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的國獸,該國貨幣「剛果法郎」(Congolese franc)50分鈔票上,印著㺢㹢狓與保育區圖片,聯合國資助該國的一個廣播電台名為「㺢㹢狓電台」(Radio Okapi),不過國內卻很少人真正見過㺢㹢狓。

西方人首次記載有關㺢㹢狓的文獻,是威爾斯記者史丹利(Henry Morton Stanley)1890年在書中描繪的「非洲驢」。當時有人認為是希臘神話的獨角獸,也有人說是一種配種動物。

1901年,探險家哈里・約翰遜與一群當地原住民恩布提人(Mbuti)找到了一具完整的骸骨樣本,經基因分析後,證實是牠們是長頸鹿唯一僅存的近親,屬長頸鹿科㺢㹢狓科。㺢㹢狓通常獨來獨往,只有求偶時會聚在一起,且一胎只會生下1隻幼獸。㺢㹢狓聽覺和嗅覺十分靈敏,因此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

當時英國政府拒絕資助史丹利研究㺢㹢狓,時任比利時君主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則想掠奪非洲資源,因此協助史丹利找尋㺢㹢狓。當時史丹利所到之處,都成為比利時的屬地,令利奧波德二世獲得大量象牙、橡膠等資源,獲得大量財富,同時吸引不少歐美遊客到訪。

美國哈佛大學畢業的帕特烈・普特曼(Patrick Putman)在1933年到達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在那裏開設了一間小旅館和一個動物園,開始圈養㺢㹢狓。普特曼1953年離世,剛果民主共和國則在7年後脫離比利時獨立,接著而來的卻是內戰,當時圈養的26隻㺢㹢狓,全部被放歸森林生活。

1990年代,另一位美國人約翰・魯卡斯(John Lukas)繼承了保育㺢㹢狓的工作。魯卡斯形容1987年來到時,這片森林可說是「世外桃源」,在一大片雨林深處,有個與世隔絕的保育營區。魯卡斯說:「只要一進來,就會與外界斷絕通訊。」

當時剛強人莫布圖(Joseph Mobutu)下令禁止在保育區從事採鑛活動。1992年㺢㹢狓保育區成立。當地除了㺢㹢狓,同時也住了5,000名土著恩布提人和埃菲爾(Efe)人。恩布提人和埃菲爾人都是均俾格米族裔(pygmes、俗稱非洲 侏儒),成人男性只有4呎11吋高,還保持數千年來固有的生活方式,以狩獵和採集維生,與㺢㹢狓和平共存。

然而,莫布圖1997年到歐洲治療癌症時,勞倫特-德西雷・卡比拉(Laurent-Désiré Kabila)趁機奪取政權,引發持續六年的衝突,有些人為了避免戰亂,開始往保育區的方向遷移。

此外,㺢㹢狓亦日益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例如有人捕臘野生動物食用、以「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即墾伐樹林和燒掉雜草開闢土地作耕作用途)作業,更有人非法開採礦產等。現時,肩負保育這種稀有生物的工作,有賴政府派駐的保育區巡邏員和少數保育人士。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