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雪山提供水力發電創富 不丹成世界第五大比特幣持有國

在距離不丹首都廷布15哩以外的地區,佛寺林立,到處旗幡飄揚。在山腳處的茂密松樹林間,有一座比特幣(Bitcoin)礦在悄悄運作。沒有很多人留意到,這個有「最快樂國度」稱譽、佛教色彩濃厚的小國持有比特幣的數量高踞全球第五位,並且積極發展金融科技,為國家儲備增值。

不丹其中一個國有比特幣礦。(圖片:Sushmita Pathak/The World)
不丹其中一個國有比特幣礦。(圖片:Sushmita Pathak/The World)

不丹早於2019年開始挖掘比特幣,幾年之間,比特幣已成為國家儲備資產。根據研究電子貨幣的機構Arkham,不丹政府目前持有13,029枚比特幣,總值11億美元(今年3月初數字),以國家持有量計,緊隨美國、中國和英國之後,名列世界第五。據傳媒報道,不丹的數碼貨幣佔國家GDP逾三分一。

不丹是小國,難以在農業和製造業方面與其他國家競爭。The 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的研究員Aditya Gowdara Shivamurthy接受網上媒體《The World》訪問時表示:「除了開採比特幣礦,我看不到不丹有更好的選擇。」

推動不丹投入加密貨幣市場的一大動力是水力發電事業。不丹得天獨厚,喜瑪拉雅山雪山融雪形成的水流為國家提供了豐厚的可再生能源。全國電力供應基本上全靠水力。水力發電更是不丹最大的出口服務,屬於國家的經濟命脈。奈何水力發電的電量受天氣影響,在夏天融雪的日子,電量供過於求;到了冬天,河道結冰,電力變成求過於供。

負責不丹國有加密幣投資的國有基金Druk Holdings and Investments(簡稱DHI)行政總裁達夏(Ujjwal Deep Dahal)回應傳媒時解釋:「比特幣發揮著電池的作用,把夏天過剩的電力儲起來,以備冬天使用。水力資源讓不丹能夠以低成本開採加密幣。」他又表示,比特幣投資對不丹來說是策略性的,有助投資多元化,而且不限於傳統市場和行業。

不丹經濟正處於疲弱狀況,作為國家第二大收入來源的旅遊業在新冠肺炎後仍未復元。約30歲的碧霞(Dorji Bidha)在大學畢業之後,兩年都找不到工作。她曾經營小生意,又當過接待員和家居清潔員,現職導遊,帶外國人上山。碧霞說,除了講解不丹的歷史和文化,她還會向遊客介紹不丹的比特幣礦,因為她認為那是引以為傲的國家資本。

不丹人口有75萬,大約一成人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而移居外國。
不丹人口有75萬,大約一成人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而移居外國。

幣值波動是投資加密貨幣的一大風險,不過不丹暫時在投資中獲利,去年公務員加薪涉及的開支就由比特幣的紅利支付。有專家指出,不丹的投資策略比起厄瓜多爾等國家謹慎。

達夏強調,不丹的投資以全面的風險及機遇分析為依據,務求國民得益:「我們不可能避開區塊鏈和AI,兩者是自從人類發現和發明金錢以來,最偉大的創富和改善民生經濟工具。」

不丹政府透過DHI成立了國家數碼身份(National Digital Identity)平台。該個去中心化的系統推動國內公共服務現代化,縮窄城鄉數碼鴻溝。DHI另一舉措是設立國家碳登記處,運用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推動不丹在國際市場進行碳信用額交易。此外,DHI開發了Bhutanverse,凝聚國內人材,為數碼化作出貢獻。

數碼經濟和金融科技發展是不丹國王旺楚克的願景,同時獲得國民和聯合國發展署支持。

不丹於2021年與Ripple和Bitdeer等區塊鏈公司合作探討數碼資產的潛力,前者正協助不丹建立中央銀行的電子貨幣制度,以及增強數碼支付基建。不丹最大的比特幣礦由政府與Bitdeer合作,預計今年底可投入運作。

今年1月,不丹宣佈將比特幣、以太幣和BNB納入新經濟特區Gelephu Mindfulness City的策略儲備。(圖片:Sushmita Pathak/The World)
今年1月,不丹宣佈將比特幣、以太幣和BNB納入新經濟特區Gelephu Mindfulness City的策略儲備。(圖片:Sushmita Pathak/The World)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