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諾貝爾經濟奬得主告訴我們「不理性」的秘密:為何你旅行時總會多花了?為何你不積極儲錢養老…

人們都知道儲蓄防老,卻往往未能為退休好好準備…

投資者總不會止蝕,結果損失更大…

人總是在樓房或股票最高價時買入,期望價格會繼續上升…

主流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人是理性的,人在作出決定的時候,是以得到最大經濟效益為依歸。然而,人們制定經濟政策、投資決定以至日常消費時,卻總未必是理性的。目前很少有學者會研究為何人會作出這些非理性決定,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卻潛心解釋這些現象,並因而獲得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奬。

塞勒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研究,結合了經濟學與心理學,探討影響經濟和金融市場上個人或群體做決策的心理和社會因素。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頌辭中指出:「塞勒讓經濟學更有人性」,讚揚他是整合經濟學與心理學的「先驅」。

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藉著探究人的有限理性、社會喜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等現象,塞勒的研究顯示這些人類特質如何系統地影響地個人決策和市場。」

現年72歲的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畢於於凱斯西部保留地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在羅徹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Rochester)完成博士學業,先後任教在康乃爾大學與芝加哥大學。塞勒任教的芝加哥大學是經濟學重鎮,曾先後產生了13位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但塞勒所研究的行為經濟學,卻與芝大的古典經濟學大相逕庭。

過去數十年,塞勒與行為經濟學者已漸得到認同。多個國家成立特殊小組,不僅把行為經濟學納入研究,以至整合至公共政策規劃之中。與塞勒一同著書的凱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被延攬進入美國奧巴馬政府任職。

以下介紹塞勒提出的幾個概念,讓大家了解一下他的經濟學理論:

推力(Nudge)

推力(Nudge,或譯輕推、助推)的概念來自塞勒與桑斯坦合著的《推力:關於健康、財富和快樂的最佳選擇》(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一書,出版於 2008 年。推力指透過情境與物質安排,促進使用者做出正確的決定與舉動。

塞勒研究發現,學生光顧學校飯堂時,會根據食物的排列的位置選點食品,這亦解釋了放在超級市場最當眼貨架上的貨品會最暢銷。他建議,想鼓勵學生多吃健康的食品,可以將這些食品放在最易取的架上。

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

塞勒在1985年提出「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理論。即使大家已長大,自己懂得賺錢,但當收到長輩所給的利是,還是比自己去提款機取薪水更開心。塞勒認為,大家之所以對上述兩種情境抱持不同的態度,因為前者是來自一個「賜予」的賬戶,後者是屬於「勤勞致富」的帳戶。

又例如,全家出遊時,在別國所賣的水果價錢較貴,但是大家很樂於購買,因為那筆錢是來自「旅遊」的賬戶,而不是「日用品」的賬戶。「旅遊」本來就是用於特殊消費,大家不介意付出較多錢買東西,所以對價格有了不同的判斷。

事實上,多數人都沒注意到心理帳戶的存在。但是心理帳戶確實對我們花錢的方式有很大的影響。

守本效應(Endowment Effect)

守本效應(或譯稟賦效應),解釋為什麼當人在擁有某一商品時,對同一商品的估值,要高於未擁有同一商品時的估價。塞勒做了一個實驗,送給參與者一個價值六美元的咖啡杯,然後問他們會以多少價格出售,發現中位數是5.25美元,再問另一批參加者願付多少錢買這隻咖啡杯,得到的中位價是2.75美元。這充分解釋了人類希望高價出售手上貨物、但同時會傾向從事低價買貨的行為,亦解釋了股民就算不斷蝕錢也不願沽貨套現的心態。有人認為網上的二手買賣,出售者的標價通常會被競投價格高,亦是這個原因。

規避損失(Loss Aversion)

規避損失是塞勒另一個主要理論,指人們對面對損失的感受,遠比得到時強烈。衡量得益和損失時,即使兩者等量,但人們會自然覺得「損失更令他們難受」。因此,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對利害的權衡並非客觀和均衡的,因為人們會考慮「避害」多於「趨利」。由此引申,人們都有「安於現狀的偏向」 (Status Quo Bias)。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