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水和空氣,沙粒是全球範圍內另一種重要的自然產物。不幸地,在人們不斷開發下,沙粒已漸漸變成一種稀有的自然資源。
數年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科學家貝杜茲(Pascal Peduzzi)在中美洲牙買加進行沙灘侵蝕研究。然而任憑他使用當時最先進的計算模型及探測儀,總無法推測該國西岸海灘的侵蝕情況,直至當地居民告訴他,當地的黑社會分子夜間運走沙灘上的沙粒,賣給發展公司,他才恍然大悟。
他說:「那些人竟然在爭奪泥沙,我從事環境保育工作20年了,我奇怪竟然有人對沙打主意。」。
時至今日,全球各地都興起了非法的採沙活動。在亞洲的印度,非法採沙活動已發展為「採沙黑幫」(sand mafia) 。他們利用貧窮的農民採集泥沙,賣給非法企業,更為了爭奪這些資源而爆發衝突。在柬埔寨,不法分子透過賄賂官員等,從河流裏挖掘河沙,運到海外獲利。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不少城市透過填海增加土地,其中以新加坡規模最大。該國現時的面積已經比40年前增加了20%,主要由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入口沙泥,近年更轉向緬甸、菲律賓。估計在過去20年,新加坡已入口了超過5億1,700公噸泥沙。該國計劃進一步造地,預計在2030年前增加6,200公頃的土地。
此外,中國及印度亦入口了大量沙粒。根據聯合國統計,中國是全球第五大的泥沙入口國。即使地處沙漠的阿拉伯聯合酋長國,2014年亦進口了總值4億5,600萬公噸泥沙、石塊及碎石,以興建迪拜的各項工程。因為來自沙漠的沙粒太細及更光滑,不容易黏合。
新加坡鄰近國家均禁止出口泥沙,但反而造成了嚴重的貪污。在柬埔寨,數以百計的挖泥機在軍警船隻保護下,將泥沙用小艇運往海上的大型船舶,再運往新加坡。
地球上的沙粒都是由陸地的石頭,經千百年的風化,再從湖泊、河流流出大海,再經由潮汐作用分佈至各個海床,形成海灘。但過去一世紀,各國在河流興建水壩,已經大大阻慢了這個自然過程,再加上挖泥造地、生產玻璃等,沙粒自然資源一直在縮減。
此外,用沙量最大的是混凝土行業,泥沙是混凝土的主要材料,各國城市化,興建大量房屋及道路,亦加速了對沙粒的需求,估計目前採沙業80%產量,是用於混凝土行業。美國地質勘探局估計,用於混凝土的泥沙由1994年的110億公噸增加至2012年的260億公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指出:「沙粒的用量,已大大超出它的再生速度。」
過往沙粒主要來自礦場及河流,為了應付日益增加的需求,供應商開始從海岸挖取海床的泥沙,翻起海床的沉積物,對海床的動植物影響嚴重。聯合國的報告指出:「挖掘及開採海底的聚合物,連同海底生物一併抽走,破壞其棲息環境以至整個生態系統,對物種多元化帶來深遠的影響。」
在柬埔寨從事環境保育工作的大衞遜(Alex Gonzalex-Davidson)指出:「他們在盜取其他人的泥沙…柬埔寨人民得不到什麼好處,只有破壞及苦難。」環境人士估計,東南亞地區大量泥沙流失,嚴重影響當地的紅樹林生態及漁村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