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緬甸的大街小巷,不難見到幾個人圍成一圈在玩藤球(chinlone,有譯欽龍球)。
今年74歲的溫天是老手,他說:「只要你一開始玩,就會忘掉一切。你只會專注於如何操控藤球,表演個人風格。」
藤球於11世紀已經流行於菲律賓、馬來半島、寮國、緬甸、汶萊等地區,馬來半島稱之為sepak raga、菲律賓稱之為sipa、老撾和泰國稱之為takraw、緬甸則稱之為chinlone。玩法猶如中國的踢毽子,眾人圍成一圈,用腳踢、頭頂等方式互傳,盡可能不要讓藤球落地。
1940年代,馬來人將「毽式藤球」改成類似羽毛球或排球的隔網隊際競技運動,即今天的藤球(Sepak takraw)。1960年,緬甸、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代表正式訂出項目名稱和賽例,雙方場上各有三名球員,用腳踢或頭頂將球傳到對方場區,若在對方場區落地或被對方踢出界即可得分,現已是東南亞運動會和亞洲運動會的常設項目。
據說,藤球1,500多年前在緬甸第一個統一全國的蒲甘王朝時期(公元849至1287或1370年)開始在該國盛行。更曾一位法國考古學家在一座驃國時期(公元前200年至公元900年)建造的寶塔中發現了一個複製的銀質藤球,證明藤球的歷史可能更悠久。
緬甸盛行的「毽式藤球」本來只是皇室人員的健身和消閒活動,後來傳至民間。1953年,緬甸脫離英國統治獨立後,當局開始訂立的玩法和球例,更成立了緬甸藤球聯合會(Myanmar Chinlone Federation),組織地方比賽,提供系統訓練,培養球員參與國際比賽。
藤球獲緬甸人奉為國球。2013年,藤球列為東南亞運動會的比賽項目,緬甸藤球聯合會更準備在2026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藤球申報為文化遺產。
緬甸式的藤球既是運動,亦與藝術結合,大眾玩藤球時有音樂伴奏,通常六人一隊,沒有性別和年齡限制,隊員在一個圈內互相傳球,不讓球落地,目標並非得分,而是保持流暢、有節奏的表演。
另有女性專項的「女藤球」(wein ka),形式有如個人的雜技表演,運動員會球不著地連續踢球上千次,也會走上鋼線、舞動雨傘和絲帶,甚至站在磚上或高台上表演。
在2015、2019和2023年的東南亞運會,藤球項目分為藤球和緬式藤球,後者每隊有六名球員,比賽限時10分鐘,以成功傳球次數、動作難度和風格來評定分數。
然而,自2019年新冠肺炎疫症爆發、2021年出現內戰,緬甸參與藤球的人數不及過往。而另一個影響因素,是製造藤球的原藤供應減少。
在仰光西北約110公里的興賣達(Hinthada)鎮一間藤球工場,64歲的佩登(Pe Thein)仍在編織藤球。他說:「我擔心這項運動會失傳。」
佩登盤膝坐在地上,將藤皮削成條子,用鉗拗彎,織成直徑約13公分的空心圓球,藤條之間形成10多個五角形的孔。藤球織成後,會放進沸水泡浸,使其更耐用。佩登織一個藤球需用兩小時,售價約為2.4美元。他說:「我們要仔細檢查藤球的質素,好像檢定珠寶和玉石一樣。」
緬甸最優質的藤產自西海岸的若開(Rakhine)邦,當地若開族人支持的武裝組織若開軍幾年來與政府軍持續戰鬥,導致來貨短缺,現在若開軍幾乎佔領了整個地區,但供應仍然稀少。工場東主貌覺(Maung Kaw)說:「農民都不敢進入林區採藤。來貨闕如嚴重影響我們的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