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南韓怎樣由出口真髮到買入假髮?頭髮市場側寫全球各地的經濟發展和人民健康……

「賣頭髮嗎?」南韓首都首爾街頭有小販高聲喊叫。

時維1950時代,韓戰剛結束,南韓全國百廢待興,婦女剪下一把頭髮賣掉,可以換取美元、食米、膠鞋及其他日用品。

1961年,朴正熙總統上場,南韓仍是亞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於是大力發展輕工業,假髮是當時新興工業之一。南韓於1964年首次出口假髮製品。至1970年,假髮已佔全國出口的三分之一,成為僅次於成衣及夾板的第三大出口項目。當時的假髮主要輸往北美。

到了1980年代,南韓亦由輕工業轉型至高科技產品,由各類家電用品以至半導體、電腦及汽車等產品都有。大型假髮商已遷移到海外,包括非洲、中國及緬甸等。南韓頭皮管理及假髮協會(South Korean Association of Trichologist and Wig)總監朴智洪估計,全球60%的假髮產品均由南韓廠商製造。

然而,南韓廠商的頭髮來源,已由本國人轉移到中國及東南亞等地,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及蒙古等亞洲國家。反之,南韓本國卻成了假髮產品的一大市場。著重外表的南韓人,頭髮護理及假髮等產品銷售,成為新興的行業。

南韓一間市場調查公司最近發表的一項調查顯示,在25至45歲的男性中,47%表示有脫髮問題,其中一半表示脫髮的原因主要為生活壓力太大。一項由衞生及保險調查更表示,接受脫髮護理的南韓人中,43.5%是是20及30歲的年輕人。

除了生活壓力,癌症病人接受治療過程中亦會出現脫髮,正在服兵役的南韓青輕人,由於需要將頭髮剪短,休假外出時通常會戴上一頂捧球帽,再在兩側加上假鬢髮。

南韓假髮業,協助讓國發展成為亞洲經濟強國,而該國由生產假髮變成購買假髮的市場,亦反映該國出現現代化國家所遇上的壓力等通病。假髮的歷史,反映了貧與富的分野:窮人出賣頭上頭髮以維持生計,較富有的人則是買家。

早至十九世紀,歐洲的貴族時尚濃密誇張的髮型,因此需要增髮。英王愛德華七世時代,時興闊大而華麗的帽子,當時人們通常會將頭髮束起,並在旁補加一層假髮。基於貴族及富裕階層對人髮的需求,法國、瑞士、德國以至瑞典及俄羅斯等地,有人在鄉間向農民的婦女收購真髮。當時的市集,會公開拍賣頭髮。

除了收購,監獄及修道院亦提供了真髮的來源,因為囚犯及修士修女均不許蓄長髮。隨著東西方貿易逐漸發展,亦有歐洲商人到日本、南韓及中國等地收集人髮,有記載英國人向清朝時代的中國男性購買辮子。

現時由於歐美市場對假髮的需求依然龐大,美國、中國及英國,都是真髮的主要入口國,過去由中國購入真髮,現時則轉向成本更低廉的印度、緬甸及孟加拉等地。

現時真髮的最大出口市場,是印度、中國及南美洲。印度人口達13億,當然能為真髮提供來源,估計每年出口值達四億美元。印度的印度教婦女,都有剪髮對神祗奉獻的做法。由於印度鄉婦女較少燙髮、染髮或使用美髮品,因此她們的頭髮都較佳質素,稱為處女髮(virgin hair)。以下情况亦有出現:例如丈夫強迫太太剪去頭髮出售,貧民窟內有人以玩具去誘騙小朋友剃去頭髮等。

中國人口眾多,自然也成為人髮出口的大國,但隨著經濟發展,各項原材料價格上升,中國的假髮廠已轉而由印度進口真髮。一位假髮廠商表示,一把30吋長的頭髮,可賣得579美元,所以在中國大陸有黑金之稱。南美洲過往亦曾是真髮出口地,但現時較少。有業內人士表示,在歐美市場聲稱來自巴西、秘魯等地的真髮,其實是來自中國或印度。

假髮的歷史,道出了世上貧富的差別。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